香港藝術館正閉館進行為期三年的擴建工程,但其藝術活力並沒有止息,為了迎接藝術館新一頁,於館外的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以「成長」和「家」為題,舉行名為「城長.成長」的藝術展。展覽展出兩組大型作品,包括蕭國健的《歲月飄流》和馮力仁的《萬家燈火》。
以帆船懷香港之舊
《歲月飄流》形態像木船,由兩件各長14米多,闊3米多的金屬組件組成,原來靈感來自中式帆船「鴨靈號」。「鴨靈號」建造於1955年,本是漁船,後於七十年代末轉型成觀光船,揚帆維港,是代表香港的標誌之一。藝術家蕭國健說:「我設計前,先搜集尖沙咀的歷史,發現梳士巴利花園一帶昔日是大海。」又受攝影大師何藩動人的漁港照片啟發,蕭國健想,何不還原尖沙咀舊貌?《歲月飄流》象徵泊滿漁舟的舊香港。其懷舊之情,不言而喻。
《歲月飄流》形態像木船,設計靈感來自中式帆船「鴨靈號」。
《歲月飄流》置身的位置以前是大海,像是重構尖沙咀舊貌。
原來蕭國健小時候已移居紐西蘭,長大後才回港當建築師。移民經歷讓他對香港有不一樣的感情,「我對香港的記憶仍停留在啟德機場未拆時。」城市愈成長,讓人留戀的過去愈多。蕭國健希望藉藝術品留住過去。
蕭國健小時候移居紐西蘭,故特別懷念回憶中的香港。
樹長出家
至於《萬家燈火》,是一組以大樹形態為基礎的藝術品。「大樹」以不鏽鋼為主要物料,「樹根」是九龍半島地圖,「樹幹」形態挺拔,靈感來自白樺樹,「樹身」裝置LED燈,晚上發出白光,正好呼應了作品名稱及香港的面貌。「樹枝」上的物件代表樓房、霓虹燈、建築天秤、中文字招牌等香港景觀。
藝術家馮力仁說,密集的居住環境一直困擾着香港人,他希望透過作品幽香港人一默:「假如居住空間能像種樹般種出來,你說多好。」作品也幽了藝術館一默,遠觀下,作品上的迷你建築天秤跟現實中正進行工程的藝術館融在一起,有點玩味。
《萬家燈火》形態像白樺樹,「樹」上有霓虹燈、建築天秤、中文字招牌等代表香港景觀的物件。
作品上的迷你建築天秤跟現實中正進行工程的藝術館融合在一起,有點玩味。
馮力仁以前是電訊工程師,經常遊走大廈天台進行鋪設工作,所以常常鳥瞰香港街景,密集的景觀讓他留下深刻印象,加上他小時候居於旺角板間房,對居住問題有切身體會,所以藉作品抒胸臆。
大小不一的盒子代表各種樓房。
馮力仁希望透過作品呈現香港人的居住面貌。
「樹幹」上的LED燈代表人煙及燈火稠密。
「城長.成長」展覽
日期:即日至11月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香港藝術館前廣場)
查詢:2721 0116
資料由客戶提供
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