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這裡沒有華麗的商場裝潢,只有滿街高懸、爭奇鬥豔的上千盞手工燈籠,每一盞都承載著傳統溫度與現代的巧思。U Magazine編輯特意前往訪問,在燈海之中,一探這對堅守傳統卻敢於創新的母子檔。老闆娘手紮燈籠數十年,守護著這份家族事業的根基;而她的兒子蔡國豪,則是一位結合設計專業的「造夢者」。到底是什麼樣的熱情,讓這對母子檔能跨越世代,將這份傳統手藝玩出新花樣,甚至吸引遠在加拿大的顧客年年專程回港選購?
母子檔手紮燈籠 兒子出身設計曾耗時三年研發新款
漫步在大橋街市的燈籠街上,映入眼簾的是造型各異的燈籠世界。我們下午走入一檔傳統燈籠檔口,訪問了格外忙碌的老閣娘 黃健娣女士,「冠香行」由1984年創立,她已手紮燈籠數十年,守護著這份家族事業的根基。當被問到今年製作了多少盞花燈,她指著滿街燈海說道:「這裡掛了上千盞燈籠吧,實際數不清了。」這些造型各異的燈籠全由兒子設計,從飛龍、鯨魚、青蛙到今年新推出的熊貓,每款都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她特別展示兒子耗時三年研發的南瓜車燈籠,「輪子轉起來像開花一樣,小朋友最喜歡」。
老闆娘直言手工製作燈籠並不輕鬆:「一定是辛苦的!」但全家對燈籠的熱情驅使著他們堅持下去。「我先生以前做花炮,孩子從小在旁邊幫忙,無形中傳承了這門手藝,現在兒子一心想要做出讓小朋友開心的燈籠。」兒子蔡國浩長大後,結合自身設計專業,上網搜集資料、親自繪製設計圖,雖然手工製作相當耗時,但老闆娘堅定表示:「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份傳承兩代人的匠心,讓每盞燈籠都承載著家族的溫度與堅持。
老闆娘強調:做燈籠最緊要安全
「做燈籠最重要的是安全。」老闆娘強調所有鐵絲接口都經過細心處理,確保不會刮傷孩子。她拿起青蛙燈籠詳細解釋:「一隻腳掌就需要多根鐵絲支撐,嘴唇部位採用雙層布料縫合,製作難度相當高。」更特別的是,他們在青蛙腳部安裝彈簧裝置,讓燈籠可以在桌面上彈跳,增加玩耍樂趣。所有鐵絲接口都經過圓形收口處理,確保不會傷及兒童,展現對安全的重視。雙層布料縫合更需要精湛技藝。
分享熱賣秘訣:創新與手工同樣重要
活動資訊
-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