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有命,若可以無牽掛地離去,也可算是善終。80後的林詠芝(Gigi)原在公立醫院工作,隨後進修成為紓緩治療的家居護士,多年來陪伴無數病人最完人生最後一程。她自言除了要顧及病人的身體之外,也要「治療」他們的心理,最深刻為一對夫婦解心結,又曾經幫忙緩和緊張的母子關係,但願所有人都能夠有尊嚴地無憾善終。
Gigi做護士的志願始於小時候看過的一齣美劇《仁心仁術》(ER),劇中的角色每日為病人勞碌奔波,充滿使命感,令她對醫院的工作產生憧憬,於是一直向此目標進發,終在2011年畢業後成為公立醫院護士,先後在急症科和內科病房工作。
紓緩治療團隊如天使
她指在內科病房環境十分繁忙,實在難以照料病人所有需要,家屬看到親人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難免心痛,但有賴紓緩治療團隊不時前來探望,為晚期病人提供紓緩性的治療及照顧,例如幫他們整理儀容,或者和醫生商討醫療方案,令病人覺得舒服一點,她形容:
「紓緩治療團隊是天使般的團隊,幫助病人舒服地走完最後一程,而令到家屬可以好安心。」
Gigi見狀希望加入成為其中一員,剛好當時又有進修機會,於是便向上司申請讀紓緩專科課程,並於6年前轉職到賽馬會善寧之家任護士,負責家居紓緩照護服務。
為百歲婆婆圓夢
她每個月都會接觸5至10個晚期病人,當中有過百歲的人瑞,也不乏青壯年患者。與以往的工作不同,病人的日常護理並非其主要職責,而是要定期家訪,就病人的背景和需要制定照護服務,教導病人和家屬護理技巧,並且和團隊商討醫療方案,讓病人安心舒服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不少人面對大限將至都有未完成的心願,幫病人圓夢的責任亦落於她身上。Gigi透露,早前接觸過一名過百歲的婆婆,她見其身體狀況日漸轉差,得知婆婆一直希望到慈山寺參拜觀音,但礙於她長期臥床加上其子女亦已年長,所以一直未能成行,於是希望趁其仍然清醒之時幫她圓夢,最終醫療團隊動員不少人力物力安排,此心願看似簡單,但已經讓婆婆心中少一份遺憾。
Gigi表示,大部分病人臨終前的心結都是與家人有關,她曾經遇過一對夫婦,丈夫對於自己長年在外地工作,因未有盡責照顧妻子而感到愧疚,幾乎每日都以淚洗面,於是她就建議對方趁太太仍然清醒,送贈鮮花以表示關心和愛意,該名男士聞言亦照辦。同時,她也提議病人將對丈夫心聲寫下,好讓另一半知道自己並無懷恨在心,令對方可以重新振作繼續生活,「大家可以無憾,病人可以走得舒服,丈夫也可以無憾繼續生活」
她又記得有個年輕的女士不幸患上惡疾,生命已進入倒數階段,但4歲的兒子不明白其處境,偶爾會抱怨媽媽不陪伴自己,於是Gigi就提議病人預先為兒子寫好數張生日,著丈夫每年轉交,即使不在世仍然能夠令兒子感受到母愛,以另一種方法陪伴對方成長。
「成為紓緩專科護士對我意義重大,不單止幫助病人,其實我都幫助了整個家庭,做到留者可以善別,死者可以善終。」
有尊嚴離世是福氣
面對摯親將即離世,病人家屬難免捨不得放手,對於預設醫療指示、善終服務等亦會感到抗拒,所以不少病人在家人面前都未能夠坦承說出心中遺憾,或者表達身前及身後事的意願,此時Gigi就要充當中間人協助雙方溝通,「我經常對家屬說,我們應該讓病人多表達自己,而不是由我們做決定,病人要受到尊重。」
她指,其職責就是讓每個病人都能夠善終,即是讓他們有尊嚴地離去,「以我的角度死得有尊嚴,即是我家人要尊重我的意願,我表明不插鼻胃喉、不需要急救,家人要尊重我的意願,醫護團隊都要尊重我的意願。」事實上對於晚期病人而言,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簡單如抹臉、拖手等小動作都已經令他們心滿意足,
「如果生命臨終時死得好安詳,是一種福氣。」
感悟生死珍惜當下
由於工作關係,Gigi比較大膽談及生死議題,甚至已經預先表明自己的意願,對家人做「思想教育」,不過他們始終對死亡相有顧忌,總是想避過這個話題,令她有種不被了解的失落感,「為甚麼我在人做到專業形象,但面對家人卻未必得到信任。」她解釋,並非強逼他人為自己的身後事做決定,只是想他們獲得資訊後得到啟發,將來再仔細思考身後事安排的意願;而後來有需要時,之前不認同Gigi的親友終於明白其用心,「做紓緩治療工作,不等於是放棄或者等死,他們看到我們如何幫助其親人,最後可以無憾地、無任何痛苦地善終,覺得好感恩。」
她坦言以前並無特意反思生死,但多年來見過眾多病人,亦開始有所感悟,「我的生命的看法都是生死無常,今日我們大家都可以安坐這裡、有呼吸,但可能發生一些意外,就突然失去生命,要珍惜身邊的人。」Gigi表示所有人都會對死亡有恐懼,自己也不例外,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死後的世界,但人生在世只求無憾,珍惜當下讓自己了無牽掛地走完人生旅程,
「我覺得如果在死之前可以做到無憾,或者知道自己的生命有特定限期的時候,我要如何將無憾延伸,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所有家人都可以尊重我的意願,以及在死之前這段有限的時間內,我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生命就已經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