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富裕家庭,卻成煩惱根源?一名港男發文苦訴,父母和姐姐均任職高層、月入逾10萬元;相反他任職便利店、月入僅1.2萬元,自言感覺與家人有很大距離,感到自卑、愧疚,甚至因此失去生存動力。
同場加映:
管家王|80後護士「入屋」伴晚期病人走最後的路 難忘為夫妻解開心結無憾離別
該男網民日前在網上討論區「連登」中發帖,表示家庭資產有逾2,000萬元,年約50歲的父母和比他年長4歲的姐姐都是「超級上班族」,在「財星美國500強」公司任職經理級,每人月入逾10萬元。不過他指家人向來節儉、物慾不高,每天乘搭港鐵上班,沒有車、名錶、音響或相機,連「廚師發辦」都沒有吃過,「最大筆嘅固定使費,係逢星期日全家會喺樓下『茶記』嗌三餸一湯,埋單盛惠$500」。他們會將資金拿去做定期、買美股,又會討論「如何持有多重國籍同時規避資產增值稅」。
感覺跟家人有距離
事主形容自己的家庭美滿,唯一的問題是他剛從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文科畢業,在便利店工作,月入1.2萬元,每月「象徵式」交租6,000元,戶口僅得1萬元積蓄,令他感覺跟家人距離遙遠,
「屋企人都係高薪上班族,令我感到遙不可及。佢哋討論點樣財務自由,我就諗緊點樣跳去下一份18至20K嘅文職工......雖然住喺同一屋簷,但我同佢哋根本係2個維度嘅生物。就算我努力多三世,都唔會攀到佢哋嘅高度。」
事主指自己生活上沒甚麼壓力,但對於家人賺錢能力比他強,他坦言一直處於一種強烈的無力感,甚至失去生存意欲,「佢哋每月儲80K,我儲8K,我嘅年薪=佢哋嘅月薪,每次諗到呢度都覺得好灰,我真係好廢,我都係因為佢哋仲喺度,所以死唔落手」。
事主明白可能很多人會很羨慕他,但他坦言沒有享受過「任何父幹嘅著數」,當他中學畢業要求母親送他去英國讀書時,母親甚至批評其想法自私,兩老亦表明日後會捐出所有遺產。
對家人感到愧疚
不過,事主指其實父母和姐姐都對他很好,但反而更令他覺得慚愧、自覺不值得擁有任何東西,「我只係一件生得好彩嘅垃圾」。他又指受家人潛移默化影響,畢業後沒有再買任何非必需品,因花錢都會令他有罪疚感,
「當我屋企搵咁多錢都好慳家時,我自覺完全冇資格去使錢進行娛樂。我好攰,我冇搵錢能力,但我嘅世界觀已經扭曲到認為金錢至上,呢種反差令我每日都好想死,我冇主動研究過自殺嘅方法,亦都冇試過落手,其實我算唔算有病?」
事主直言感到抑鬱和悲哀,連花時間在自己感興趣的文藝方面都會產生罪疚感,質疑父母當初為何要生下他,但他最後指明白要為自己負責,故他都有努力尋找可以向上流的工作機會。
抑鬱症3大核心症狀
生活中遇上壓力或挫折,難免會出現負面情緒,但假如情緒受到長期壓抑,恐誘發抑鬱症。不少人面對困境時,都難以分辨自己只是心情不佳,或是已經患上抑鬱症。精神科專科醫生鄧萬豪表示可留意以下3大抑鬱症核心症狀:
1. 持續廣泛情緒低落:連續2星期或以上,對生活大部分事情感到哀傷、情緒低落
2. 生活失去動力:經常感到失去動力,對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勁
3. 經常感到疲倦:經常覺得疲倦、能量嚴重不足
6招助改善抑鬱復發
部分患者求醫後可能會出現病情反覆、時好時壞。想要減少復發情況、改善情緒,鄧醫生建議患者可改變生活習慣,例如:
身邊人切忌對患者作出批判
如果抑鬱症持續惡化,甚至出現自殺傾向,身邊人應如何幫助患者走出陰霾?鄧醫生強調,陪伴患者走過治療過程,便是身邊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
當患者表示難受,例如透露輕生念頭時,身邊人切勿對患者作出任何批判,不要責怪他們的想法,反而要了解患者為何會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生活不如意、工作困難、生活開支、朋輩關係等,先了解患者遇到的難題,並多加聆聽及傾訴,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鄧醫生指:
「身邊人所給予的關懷,很多時可幫助患者走出自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