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逆境中尋找轉廢生機

文: Peg
2020.06.11

過去半年,疫情讓文明變得不堪一擊,市民為健康齊心抗疫,同時開始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亦鼓勵大家,「疫」境之中要繼續前行,除了照顧自身健康,也不忘讓源頭減廢與轉廢為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生活的地球變得健康一點。

大數據能夠預測未來動向,改善政策。星星局長表示,要分析都市廢物問題,先要了解每天生產的廢物種類,明白哪一項廢物需要優先處理。根據2018年資料,香港堆填區每天平均處理超過11,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其中廚餘、廢紙和塑膠佔總量逾七成。」局長指出,如果能解決這三大類廢物,就能為香港大幅減廢。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每日高速運行,所產生的廢物數量十分驚人,而廚餘、廢紙和膠位列三甲。

廚餘再造 轉廢為能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但天堂背後是驚人的廚餘量。有圖有真相,圖表顯示廚餘是堆填區的最大「客戶」,「廚餘一直是我們優先應付的問題,所以多年前誕生了『大嘥鬼』,希望大家減少浪費食物,或透過食物捐贈,達至源頭減廢。」

圖表顯示廚餘是堆填區的最大「客戶」,佔固體廢物總量超過三成,可見本地浪費食物問題極為嚴重。

源頭減廢以外,如何讓廚餘成為有用資源,甚至美食?當中不乏民間智慧,「好像我們吃剩的冷飯,原來隔夜後用來炒飯更香;西瓜皮也可以用來炒餸,甚至有美顏之說,這些都是傳統智慧。」

不過他亦指出,不少地方會把廚餘轉化為堆肥,「可是香港是高度城市化的地方,本地不能消化如此大量的堆肥,將廚餘轉化為能源,是較切合香港的大方向。」2018年啟用的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每天可處理高達200公噸的廚餘,透過厭氧分解(Anaerobic Digestion)過程, 產生生物氣,再轉化為熱能和電力,O•PARK1能源可自供自給外,還可輸出餘電,約等於數千住家用電量,先進科技不但可減廢,同時增加本地可再生能源比例。

以公共資源 改善回收業生態

廢紙於堆填區廢物中佔第二位,主要為紙皮、報紙與辦公室用紙。

「近年,廢紙回收業在出口方面有很大變化,價格波幅大,前線回收人員,如拾紙皮的公公婆婆收入極不穩定。」於是政府正推出全港廢紙回收服務計劃的新政,局長表示,透過公共資源介入,不止改善回收從業公司的經營環境,也可提高前線回收作業人員收入,為廢紙回收業創造一條可長遠發展的出路。政府亦正為中央廢膠回收服務逐區推出類似計劃。

近年更多人都開始留意塑膠廢物,「膠雖然質量較輕,但對大自然造成的生態災難絕不簡單。」局長說,塑膠用途廣泛,平日使用的膠袋、膠餐具、膠樽、濕紙巾,甚至牙膏、化妝品內的微膠珠都屬塑膠成份。他希望市民能加強「走塑」精神,「疫情之下大家或許多了叫外賣,不過大家可以要求『走餐具』,減少製造塑膠垃圾。」

香港不少地方亦開始設立膠樽回收機,透過現金或積分回贈鼓勵市民回收膠樽。

與市民共享木材資源

凡事總有緩急輕重,除了以上堆填區三大常客,局長說他們還非常關注三個其他類別,分別是園林廢物、玻璃樽,以及四電一腦。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大量樹木被吹倒,產生大量廢木,過往的處理方法不能應付。不過每次逆境,總會帶來生機,於是環境局添置了大型工業級木材破碎機等,把木材作不同程度碎化,可作為能源設施資源,也可贈送市民作為園藝素材。另外市民亦可「領養」大型木材,「去年的鹽田梓藝術節,碼頭的一件大型實木藝術品就以島上三棵塌樹合成創作。」此外,環境局還會回收佳節後棄置的桃花與聖誕樹、年宵市場的椰子殼等,進一步減少有機廢物。

「相較其他固體廢物,電子廢物含有化學物質及重金屬,會污染土地或水源,影響回收工人健康,需要認真處理。」星星局長說,幸好現在市民安坐家中,亦可透過「四電一腦」回收熱線,讓回收人員上門處理舊電器、電腦,電器銷售商亦會為顧客提供除舊服務,新制度下可有效減少電子廢物的污染。再加上玻璃回收站進一步普及,更多家居垃圾都能找到轉廢為材的出路。他希望市民同心合力抗疫之餘,同時為地球健康出一分力,創造綠色生活。

「星星局長」帶同用布碎升級再造的「大嘥鬼」一同鼓勵大家抗疫也不忘令地球變得健康。

用App睇片‧賺積分‧換獎賞!

認住 U Fun 標誌「」, App內睇文同睇片可隨時捕捉U Fun彩蛋, 換領現金券及禮品!

開啟 App 成為會員賺U Fun!

↓【限時搶⚡】The Big Bounce 電子門票!↓

↓ 全球最大充氣城堡/ Sport Slam體育狂熱/黑夜彈跳派對↓

↓ 全球最大充氣城堡/ Sport Slam體育狂熱/黑夜彈跳派對↓

↓ 【毛孩請試用】Royal-Pets蘆薈溫和修護沐浴露!↓

↓去除身體污垢,成分溫和無添加!↓

 ↓去除身體污垢,成分溫和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