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街尼泊爾人的檔攤
香港寸金尺土,大笪地只有 ground floor,是最不符合經濟原則的地產項目,近來已被逐漸淘汰。
大笪地由香港開埠初期便出現,一百多年後,到今天就只剩下油麻地的廟街。上環幾年前都試過重新舉辦過,但都是冒牌貨,因為它欠缺了大笪地的特色,就是鼓椒炒蜆、煲仔飯、占卜、廉價貨和表演,缺一不可。
以下遊記由下午 5 時出發,晚上才到重點景點廟街。
第 1 站 美都餐室 懷舊格局
第 2 站 Kubrick 書店電影講座
第 3 站 廟街 平民夜市
廟街是夜市,即是入黑才會陸續開舖的露天市集,所以建議傍晚才前往。貨品雜亂無章,但異常有趣,有「古玩」--- well, 若以10元一本武林祕笈,數百元一塊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可以判斷當中很大部分是複製品或贗品;有民族飾物,賣家是少數族裔人士,如尼泊爾人,賣的就是尼泊爾的飾物;有潮流衣著,價錢普通,即使是香港人也記著要講價;有性用品及生活用品等等。
在吃方面,我本周三去,發現煲仔飯全線大割價,$ 18 一個煲仔飯,令街頭巷尾出現排隊人龍,而在大排檔必點的食物,除了煲仔飯,就是海鮮和蠔餅。吃煲仔飯,記得要吃飯焦,是整個煲的精華所在。
至於占卜,除了掌紋面相這類中國貨外,現在連塔羅牌占星術都有。表演方面,榕樹頭下的歌女風采依然,地攤兩旁仍有舊式歌舞廳,不過顧客只是以前的那一批--而他們今天已是上了年紀的阿伯了。
此外,若你非香港人,也要留意廟街是煙花之地,不少妓女站在梯間等客人上釣。若你舉頭一望,也會發現不少「大波妹」、「純情學生妹」之類的廣告燈箱。 總之,廟街是一個令人眼花繚亂、龍蛇混雜的夜市。
活動資訊
- 地點
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