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垃圾屋|鰂魚涌婆婆雜物堆上天花板 招募義工清理 網民見地址拒幫忙

文: 程家健
2024.05.07

「垃圾屋」問題影響自身之餘,也影響樓層衛生令鄰居受罪。一名鰂魚涌婆婆的住所垃圾堆上天花,每晚睡在雜物堆中,有義工隊招募義工幫忙清潔,然而不少網民見地址拒伸援手,並提出種種質疑。

有義工團隊近日在社交平台Facebook「家居維修交流平台」群組發文,招募義工為一名70多婆婆清理「垃圾屋」。他指該名婆婆與兒子居於鰂魚涌,婆婆在家中囤積大量雜物和垃圾,甚至堆疊至接近天花板高度。

損母子關係 影響鄰居生活

垃圾堆中有包羅萬有,例如衣物、報紙雜誌、垃圾袋、電風扇等,也混雜未開封的卷紙等生活用品。雜物佔據全屋,婆婆每晚只能睡在雜物上,家居環境衛生極差,導致婆婆與兒子關係惡劣,亦因而未能處理屋內漏水問題,已嚴重影響鄰居生活。

招募15人合力清潔

義工團隊指在「食環署要求」下接手個案,日前成功勸喻婆婆清走囤積物,遂於在網上招募義工幫忙,一共需要15名男女義工,於5月11日協助婆婆清理囤積物及清潔單位,時間由早上10時至下午5時,現場亦會有食環署人員協助。

網民見一點卻步

不過招募帖文惹來網民種種質疑,有人對於事主做善事卻要匿名發帖感不解,有人則見婆婆居於鰂魚涌私人屋苑「南豐新邨」,認為屋主應有經濟能力負擔清潔費用,毋須依賴義工幫助,「住得南豐新邨,佢自己出錢俾人搞啦」、「會唔會考慮用日薪搵人幫手清理?」,發起人則回應稱,「住私人樓宇唔代表係有錢人,更加唔代表佢係一個正常人,正常人就唔會瞓喺啲垃圾上」。

3大囤物症成因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曾表示,如囤物行為持續影響與家人關係、日常生活、健康及環境衛生等,已可介定為一種病態,患者囤物可由不同原因導致,大致可分為3類,其一是腦創傷、腦結構破損,或是患有思覺失調、精神分裂,「或者患上妄想症,患者腦內會聽到聲音叫他要收起某些物品,令他覺得比生命和家人重要。」其二是因情緒病如抑鬱症引起,令患者無動力或無能力去處理家中雜物。其三則是強迫症、過度活躍症患者亦有機會有囤物行為。

接受藥物治療再慢慢說服

黎大森指出,囤物症患者一般不願聽家人勸告,如患者只是儲衣物或一般雜物等,最好由親戚、鄰居或社工悉心勸導,再由熟人帶他看醫生,

「唔好同佢對著幹,亦唔好貿貿然帶佢睇醫生,可以話屋企咁多物品,搞到腸胃同睡眠唔好,屋企冇晒位,仲影響到小朋友,先用軟性嘅方法勸導會比較安全。」

醫生會透過心理和藥物治療,紓緩其情緒病、精神分裂、妄想症、腦內分泌缺失或紊亂的症狀,待調節內分泌、緩和固執思維後,再逐步說服他們扔棄物品,不過如患者囤積的物品有害或有毒,反映情況極為緊急,則應盡快求診。

擅自「清屋」易刺激患者

對於家人擅自「清屋」,黎大森並不建議,因為患者只會繼續囤物,而且更有機會刺激他們的情緒,「嗰啲物品對屋企人冇意義,但可能對患者有意義,或佢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嗰啲物品有意義。」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曾指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屬「強迫及有關障礙」,患者以長者居多,但年青人也有機會出現。囤積症成因包括患者腦部結構和功能或有不同,亦可能因為家族遺傳或受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患者曾承受壓力或人生創傷。

黃宗顯指,醫生一般會為患者提供個人或小組形式的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如患者出現情緒症狀,醫生會考慮處方血清素類的抗抑鬱藥物。黃宗顯指出,患者性格一般較猶豫不決、難以下決定和比較孤僻,部分患者可能有強迫症和情緒問題,當不獲家人理解,甚至在不知情情況被掉棄物品,因而遭受刺激,令家庭關係惡化,因此家人的諒解和支持十分重要。

用App睇片‧賺積分‧換獎賞!

認住 U Fun 標誌「」, App內睇文同睇片可隨時捕捉U Fun彩蛋, 換領現金券及禮品!

開啟 App 成為會員賺U Fun!

↓【限時搶⚡】Lactovital乳鐵蛋白咀嚼片!↓

↓ 助您健腸/改善消化系統 /提升免疫力 ↓

↓ 助您健腸/改善消化系統 /提升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