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維持身體健康就要多飲水,有台灣醫生引述研究指,喝水不能一昧「愈多愈好」,而是要視乎飲水時間和份量。研究亦發現,如果糖尿病患者在餐前飲指定份量的水,即可讓空腹血糖在8個星期內下降超過30 mg/dL,幾乎等同於部分血糖藥的效果。
台灣醫生張家銘在Facebook發文表示,根據一份刊登在2024年《JAMA Network Open》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每天飲足夠的水能幫助減重、降低腎結石復發、改善血糖與延長泌尿道感染的發作間隔時間。
餐前飲水助降血糖
其中一項糖尿病的研究中發現,如果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分別攝取固定份量的水,例如早上飲250毫升水、中午與晚餐前各飲500毫升水,即能在8個星期內,讓空腹血糖下降超過30 mg/dL,幾乎等同於部分血糖藥的效果。
空腹喝水胃食道逆流?
張家銘醫生補充,除非是患有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人士,餐前飲200至500毫升水不會影響消化,反而有助預熱胃部、保護胃黏膜,還能讓胃有預先的飽足感,減少暴飲暴食或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的機會。
腎病宜額外飲1500毫升水
而對於腎結石與泌尿道感染者來說,研究也顯示,如果每天額外攝取1500毫升水,不單能延遲下一次受感染的時間,也能減少服用抗生素。同時每天讓尿量達到2000毫升或以上,5年內腎結石復發的機率更能下降近一半。
喝水時間分配
雖然研究得出的飲水量,大多集中在每天多飲1500至2000毫升純水,但張家銘醫生提醒,不要為了達標而灌水,而是將飲水當成一種儀式感。
「起床一杯水,清醒腸胃;出門一杯水,開啟代謝;飯前一杯水,照顧血糖;下午一杯水,提振精神;睡前一小杯,滋養一夜。」
另外,張家銘醫生亦表示,有過動膀胱、夜尿困擾的長者、或是腎臟病病人,在增加水攝取前應先評估自身狀況,有時候喝少一點或分時段飲水,效果反而會更好。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查詢專業人士。
相關文章︰
台灣醫生張家銘表示,除非是患有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人士,餐前飲200至500毫升水不會影響消化,反而有助預熱胃部、保護胃黏膜,還能讓胃有預先的飽足感,減少暴飲暴食或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的機會。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分別攝取固定份量的水,例如早上飲250毫升水、中午與晚餐前各飲500毫升水,即能在8個星期內,讓空腹血糖下降超過30 mg/dL,幾乎等同於部分血糖藥的效果。
腎功能不好的人如果每天額外攝取1500毫升水,不單能延遲下一次受感染的時間,也能減少服用抗生素。同時每天讓尿量達到2000毫升或以上,5年內腎結石復發的機率更能下降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