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證是每位香港居民身份的重要象徵,但圍繞它的各種迷思和誤解卻層出不窮。許多人誤以為身份證上的英文字母代表出生年份,或是「三粒星」標誌即等同於永久居民身份,甚至認為身份證號碼中藏有特殊個人資訊。今次就為大家一一解拆香港身份證各程迷思,更找來入境處官方解答,讓各位更清楚自己手中這張證件背後的秘密。
香港身份證迷思|1. 「三粒星」並非代表香港永久居民
「三粒星」標誌是身份證上一個最容易引起誤會的符號。很多人誤以為它代表持有人是香港永久居民,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根據入境處的解釋,這三顆星實際上代表持證人年滿18歲且有資格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港證;年齡介乎11至17歲的持證人則會顯示一顆星。真正代表永久居民身份的標誌,是「三粒星」旁邊的「AZ」字樣,顯示該持證人不僅擁有香港居留權,且在香港出生。
香港身份證迷思|2. 身份證號碼有特別意思嗎?
香港身份證號碼的結構一般為一個英文字母開頭,隨後六位數字,再加上一個括號內的校驗碼。這六位數字並無特別含義,而是由電腦隨機分配,主要用於唯一識別個人身份。括號內的數字則是用來核對號碼正確性的校驗碼,並非身份證號碼的組成部分。
香港身份證迷思|3. 身份證開首英文字母含義
至於開首的英文字母,雖然坊間流傳它代表出生年代,但事實上是按順序分配,且一個字母大約可用十年,因此同年代出生的人常見相同字母,才造成「字母代表年代」的錯覺。然而,早期身份證的英文字母還曾與辦事處地區有關,但隨著制度演變,這種關聯已不再明顯。
記者亦就此詢問入境處,官方回應表示,1983年3月28日以前,身份證號碼的英文字頭是根據當時的人事登記辦事處所在地區而編配,例如香港區用「A」、「D」及「H」,九龍區用「B」、「E」及「G」,新界區用「C」。如沒有中文姓名的新登記身份證人士則會簽發「XA」、「XB」、「XC」等英文字母為首的身份證。
- 香港區:「A」、「D」及「H」
- 九龍區:「B」、「E」及「G」
- 新界區:「C」
而1983後簽發的身份證英文字母又有甚麼意思?入境處指出,自1983年3月28日起,凡首次登記身份證的人士會獲簽發「K」英文字頭的身份證。直至1990年8月1日,本處開始簽發「P」字頭的身份證。而「R」字頭的身份證,是在2000年12月28日起開始簽發。至於「M」字頭的身份證,是在2011年8月1日起開始簽發的。「F」字頭的身份證,則是在2020年2月24日起開始簽發的。
身份證開首英文字母=出生年代?
雖然坊間流傳它代表出生年代,但事實上是按順序分配,且一個字母大約可用十年,因此同年代出生的人常見相同字母,才造成「字母代表年代」的錯覺。入境處表示,在1980年1月1日或以後於香港登記出生的人士,在一般情況下,其出生證明書編號將會成為持證人日後的身份證號碼。
首批上述人士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Z」;出生於1989年1月1日或以後的人士則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Y」;出生於2005年4月1日或以後的人士則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S」;而出生於2019年6月1日至今的人士則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N」。
- 出生於在1980年1月1日或以後:「Z」字頭
- 出生於1989年1月1日或以後:「Y」字頭
- 出生於2005年4月1日或以後:「S」字頭
- 出生於2019年6月1日至今:「N」字頭
除了這些英文字母,其實還有更多英文字代表不同意思,就如W或WX代表外籍勞工;J代表領事館職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L同T字頭原來曾經都用過,不過已經分別在2003年及1997年停用,所以相當罕有!
香港身份證迷思|4. 括號內的數字可計出來
身份證號碼括號內的數字究竟有何用?因為有時候填寫個人資料,不用提供括號內的數字,感覺上這個括號內的數子好像可有可無。但原來這個數字是身份證的驗證碼,更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官方確認身份證的真偽。
括號內數字的算式:
英文字母轉為數值的規律:
A=1, B=2, C=3, ......Y=25, Z=26
身份證有7個位,第1個位 x8;第2個位 x7;第3個位 x6;......最後第7個位 x2
依上述身份證的例子:
1x8 + 1x7 + 2x6 + 3x5 + 4x4 + 5x3 + 6x2 = 85
85要加上3才能被11整除,故該身份證最後括號內的驗證碼是:3
即該身份證的號碼是:A123456 (3);如果要加上 10 才能被整除的話,那括號內的數字就是 A 了,大家不妨計一計看看對不對啦!
資料來源:入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