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蝽突襲香港多區!近日有市民紛紛分享,指天水圍、洪水橋及沙田等地驚現大量紅色怪蟲「紅蝽」,遍佈街頭、公園甚至行人路,場面嚇人,有人表示「成個天水圍洪水橋都係呢啲紅色蟲,行幾步路就一堆」,更形容蟲群「無窮無盡」,即使被踩死仍會吸引更多同類聚集,情況詭異,引發大批網民熱議,不少人更擔心紅蝽帶來的健康風險,尤其對寵物及小童構成威脅。《港生活》訪問滅蟲專家任永強,即睇點講!
紅蝽侵襲天水圍洪水橋沙田!驚見超過100堆紅色怪蟲
據市民描述,紅蝽數量驚人,單是一條行人路已發現超過100堆蟲群,而且會「圍住被踩扁的同伴屍體」,形成詭異的聚集現象,他形容:「俾人踩扁咗就會有新嘅一堆圍住啲屍體。再俾人踩扁就會再多啲圍住啲屍體。無窮無盡。」根據樓主上傳的多張相片與影片可見,紅蝽似乎有「圍爐取暖」習性,一堆堆聚集令人毛骨悚然,甚狀可怕。
網民警告:小心寵物接觸到
有網民留言指「小學見到一隻單丁仲覺得幾得意,冇見過咁紅嘅蟲,抬頭一望成個樹幹都係密密麻麻,勁恐怖」。由於紅蝽的黏液可能引發嚴重過敏,網民紛紛警告「唔好俾佢爬上身」或接觸寵物,並分享親身經歷:「前日放狗行過,見到即刻夾起隻狗走」、「大家都有養狗,小心寵物接觸到」、「唔好俾(畀)佢爬上身,或者掂到狗仔,有毒同埋好高刺激性,爬上腳經過嘅位置會有一條紅色好痕嘅痕」。
現時除了天水圍、洪水橋等地區,有網民表示由禾輋到沙田市中心至大圍都發現蟲蹤,「喺沙田,一收工見成地都係」、「佢哋食木棉樹啲棉花,只要有棉花飄到嘅地方,都有機會出現」。
7至8月紅蝽繁殖高峰期 黏液或致過敏反應
紅蝽又稱「離斑棉紅蝽」或「赤星蝽象」,是常見的農業害蟲,但未有證據顯示它有礙公眾衞生,繁殖旺季一般為7月至8月,其黏液可能導致皮膚過敏,過往亦曾有報道指有小朋友被咬後需送入深切治療部ICU。翻查資料,康文署過往曾噴灑殺蟲水控制紅蝽繁殖,食環署提醒,市民如果不慎接觸到紅蝽的黏液,應立即用水清洗;敏感性皮膚或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人士若接觸到黏液,會有機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應立即求醫。
紅蝽為何會出現?
《港生活》訪問滅蟲專家任永強受訪時解釋,紅蝽(一般指荔枝椿象,Tessaratoma papillosa)或俗稱「臭屁蟲」,出現主要有4大原因包括:(1)地區有大量寄主植物,例如荔枝、龍眼、芒果、黃皮等植物,提供牠們取食及繁殖的地; (2)新界地區多鄉村式或低密度發展,這些地方附近多果樹、農地或野林,適合紅蝽繁殖;(3)香港亞熱帶氣候適合牠們生長,尤其春夏繁殖高峰;(4)缺乏天敵控制,都市化後一些鳥類、寄生蜂減少,自然天敵數量不足。
市民如遇到紅蝽應如何處理?
任永強提醒,避免用手直接拍打,因紅蝽遇到威脅時會釋放臭液,有強烈氣味並可能刺激皮膚。他建議可用掃把輕掃落地後再收集丟棄,或用膠袋、紙巾輕輕捉起後綁好丟垃圾桶;若在窗邊或屋外大量出現紅蝽,可向滅蟲公司查詢,視情況對周邊植被作防治處理。
紅蝽對人體會造成甚麼危害或影響?
任永強指出,紅蝽主要是臭液刺激,被騷擾時會釋放一種含醛類與酚類的分泌物,有強烈惡臭。接觸皮膚可能引起輕微紅腫、刺痛或敏感。不過一般不會主動叮咬或吸血
與蚊、跳蚤不同,不會傳播血液性疾病。另外會造成心理不適與環境滋擾,大量聚集在窗邊、牆壁會嚇到居民,留下臭味污染。他補充,這階段紅蝽幼蟲,特別鮮紅顯眼,它們在此階段通常會群聚活動,等到變成成蟲後就會顏色較深、體形變大,也會飛走。
資料及圖片來源:Threads@genos5film(授權轉載)、康文署、食環署、HKET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