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性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但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卻可能讓懷孕之路變得崎嶇。不過,別擔心! 醫生指出,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積極運動和飲食控制,就有機會恢復月經規律,增加自然受孕的機會。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什麼?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育齡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主要成因與遺傳基因有關,但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扮演重要角色。 由於體內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雄性素過高,進而影響排卵,造成月經週期紊亂,甚至不排卵。 許多女性在青春期就開始出現症狀,例如月經不規律、多毛、長痘痘等,這些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30歲。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一定比較胖嗎?
很多人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印象是肥胖,但事實上,許多罹患此症的女性身材是正常的。 然而,若身形肥胖,可能會加重胰島素阻抗,使病情惡化。 舉例來說,正常女性可能35天排卵一次,但多囊性卵巢患者的排卵週期可能會超過35天,若合併肥胖,排卵期更可能被延長。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醫生會透過「鹿特丹診斷標準」來評估,只要符合以下3項標準中的2項,即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月經週期異常或長期不排卵:例如週期超過35天,或一年月經次數少於9次。
- 雄性素過高:出現多毛現象,如手毛、腳毛過長,或長痘痘等。
- 超音波發現多囊性卵巢型態:超音波顯示卵巢有多囊性卵巢型態,或抽血檢測抗穆勒氏荷爾蒙(AMH)觀察卵巢卵子存量。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除了難以懷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還可能增加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化的風險,因為月經不規律,子宮內膜無法定期剝落。 此外,多囊性卵巢患者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 研究顯示,它還可能與憂鬱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該如何治療?
醫生建議及早介入治療,可以透過藥物、飲食和運動多管齊下:
- 藥物治療:服用口服避孕藥調經、降低雄性激素,或服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 對於想懷孕的女性,則使用口服排卵藥。
- 飲食調整: 採用地中海飲食,多吃原形食物,減少精緻飲食,並攝取好油,例如亞麻籽油和橄欖油。
- 運動: 選擇可以每天持之以恆的有氧運動,例如爬樓梯、騎腳踏車。
手術治療方面,可以考慮腹腔鏡進行「卵巢鑿孔術」,但效果因人而異,且臨床上使用頻率較低。 如果想加快懷孕的腳步,也可以考慮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
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建議
醫生提醒,若有相關症狀,應及早諮詢婦產科醫生。 盡早介入治療,並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改善病情,增加懷孕機會。 懷孕後,也需要特別留意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