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柏金遜症之謎:台灣團隊十年研究揭示清除毒蛋白關鍵

文: 馬熙婕
19小時前

台灣陽明交大研究團隊歷經十年,於國際期刊發表突破性研究,解開柏金遜症「毒蛋白」累積之謎。團隊發現細胞內「清道夫」溶酶體扮演關鍵角色,為治療柏金遜症帶來新希望。

柏金遜症的根源:大腦中的「毒蛋白」

柏金遜症,一種令人困擾的疾病,其主要症狀包括手腳顫抖、動作遲緩及肌肉僵硬,皆源於大腦中多巴胺神經元逐漸凋亡。近年來的研究揭示,這種神經退化與大腦內「毒蛋白」的異常聚集息息相關。這些「毒蛋白」一旦過度累積,會對神經元產生毒性,造成損傷甚至死亡,從而破壞腦部正常功能。 陽明交大的研究團隊發現,柏金遜症的「毒蛋白」名為「α-突觸核蛋白」,它的異常聚集是引發病症的關鍵因素。

溶酶體:細胞內的「毒蛋白清道夫」

陽明交大的研究團隊的重要發現,是揭示大腦細胞內一條重要的「清道夫」機制——溶酶體清除路徑。溶酶體,就像細胞內的「垃圾處理廠」或「資源回收站」,專門負責分解與清除不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協助維持細胞正常且健康的運作。 溶酶體要有效運作,內部環境須維持在特定的酸性。一旦酸性不足,溶酶體將無法順利分解毒蛋白,導致這些有害物質在細胞中加速累積,進而損傷神經細胞、促使多巴胺神經元死亡。

GAK/aux 基因:調節溶酶體功能的「開關」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GAK/aux 基因猶如溶酶體的「酸性調節閥門」,在維持酸鹼平衡、啟動毒蛋白清除過程中,扮演關鍵的「開關」角色。一旦這項調控機制失效,整個細胞清除系統便會停擺,導致毒性蛋白堆積並傷害神經細胞。 這項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柏金遜症的病理機制。

十年磨一劍:模擬柏金遜症病程的實驗

陽明交大的研究團隊歷經十年探索,運用果蠅、小鼠動物實驗,模擬柏金遜症的病程。在果蠅模型中,研究團隊能迅速觀察到基因異常對果蠅爬行能力、壽命及多巴胺神經元數量的影響。而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透過步態分析和爬竿測試,評估小鼠的運動障礙,同時直接觀察到小鼠腦中多巴胺神經元的明顯減少以及α-突觸核蛋白的堆積情況。 實驗結果一致證實,當該關鍵基因功能異常時,都會導致類似人類柏金遜症的行動遲緩、壽命縮短以及多巴胺神經元凋亡。

未來展望:清除毒蛋白與抑制發炎並重

儘管這項研究成果令人振奮,但將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治療,仍有漫漫長路要走。未來研究將聚焦如何更精準清除毒蛋白,避免損害健康細胞。此外,神經科學界日益重視「神經發炎」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的關鍵角色。如何有效調控微膠細胞,讓它發揮抑制發炎、維持神經穩定的作用,已成為對抗柏金遜症與其他失智症的重要研究方向。無論是強化毒蛋白的清除機制,或是穩定神經發炎反應,都是未來對抗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重要策略。

《Chill賞放大假》請您去海洋公園!

↓ 立即參加,免費去夏水禮🙌↓

↓ 立即參加,免費去夏水禮🙌↓

↓【限時搶⚡】送您Sweety Eyes by cl mall日本PIA日拋彩妝隱形眼鏡↓

↓甜美可愛系、自然亮眼系、明星款|獨家9折優惠↓

↓甜美可愛系、自然亮眼系、明星款|獨家9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