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日常活動,但你可能不知道,行路姿態暗藏重要的健康訊息。醫生指出,行路方式的改變,可能不只是老化,更可能是大腦健康出問題的徵兆,甚至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信號。拖著走、碎步走等狀況,都應引起重視。
走路姿態與大腦健康的關係
你可能未曾想過,每天的走路方式,原來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 醫生指出,步態的改變可能不只是因為年紀增長,更可能是大腦出現問題的警訊。大腦的不同區域,如額葉、基底核和小腦等,需要協同運作。當負責動作、計畫或平衡感的地方出現狀況,走路方式自然可能出現異常。
拖著走、碎步走,潛藏的健康風險
醫生特別強調,有幾種異常的步態,可能預示著大腦健康問題。例如,拖著走可能與腦部積水有關;碎步走則可能與帕金森氏症相關。此外,如果出現跛腳走或晃著走,也顯示步態異常,建議及早進行診斷。這些步態的改變,可能早在失智症出現明顯症狀的十年前,就已經悄悄透露了風險的線索。
如何應對與減緩病情?
一旦懷疑罹患失智症,是否還有機會減緩病情呢?醫生建議,可以嘗試以下非藥物的方式介入:認知訓練與職能治療,透過腦力活動、回憶治療、社交團體互動等方式維持語言與社交能力;規律的身體活動,例如每週運動2-3次,每次30-45分鐘,如散步、有氧、太極拳、瑜伽等,可提升腦部血流、肌力和平衡功能,減少退化速度;健康飲食,推薦地中海飲食、多攝取膳食纖維、深海魚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腸道健康並降低發炎,對認知功能有益;控制心血管風險因素,嚴格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可有效減緩失智進程;維持社交與心理健康,參加社交活動、多與人互動、學習新事物、保持良好睡眠與壓力管理,可延緩認知衰退。
高齡長者失智症的警訊
根據衞生署的數據,香港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約為8%,但隨着年紀增長,比例會越來越高。觀察走路姿勢,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及早發現步態異常,有助於及早診斷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