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頻率偏低無妨?研究:若同時出現這兩項,死亡風險大增

文: 馬熙婕
23小時前

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性生活較少的成年人若同時伴隨腹部肥胖與憂鬱傾向,死亡風險會大幅上升。研究團隊開發風險預測工具,呼籲大家正視性生活頻率、心理狀態與體脂指數的連動效應。

性生活頻率與健康:你需要知道的事

你可能會認為性生活頻率低並非大問題,但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期刊上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你重新思考。研究發現,性生活頻率偏低的成年人,如果同時伴隨腹部脂肪過多和憂鬱傾向,未來死亡風險可能大幅升高。這項研究追蹤了美國近五千名20至59歲的成年人長達15年,結果顯示,腰圍超標與情緒低落這兩個看似無關的因素,實際上會相互放大彼此對健康的危害,導致的死亡風險甚至高於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程度。

體型與情緒:死亡風險的「雙指標」

研究團隊將性生活頻率定義為每年少於12次,並進一步分析這個群體。他們發現,這個群體常與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共存,但過去卻缺乏明確證據指出其中的關鍵交互作用。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數據,並聚焦於性行為偏少的族群中,誰是最需要被關注的「高危人士」。參與者的健康狀況被詳細記錄,包括憂鬱症篩檢分數與五種體脂分布指標。其中,結合腰圍、身高和體重的「體形指數」(A Body Shape Index)更能準確反映腹部脂肪過多的問題。研究顯示,體形指數超出標準值,其死亡風險為正常族群的兩倍;而憂鬱分數達標者,死亡風險亦增加86%。

腹部肥胖與憂鬱:死亡風險的「加乘效應」

最令人震驚的是,當腰圍超標與憂鬱症狀同時出現時,死亡風險竟是其他人的近四倍。統計模型指出,這兩項風險的結合,可能解釋了約一半的死亡案例,顯示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加乘效應」。

男性受影響更明顯

研究還發現,在同樣條件下,男性的存活率較女性低。在15年的追蹤期內,同時具備粗腰與憂鬱傾向的男性,僅有76%仍然健在,而女性則為91%。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男性脂肪細胞的發炎傾向、較慢的求醫行為,以及對憂鬱症治療反應不佳有關。

研究的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儘管這項研究具有前瞻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性行為次數是自我報告的,可能因記憶錯誤或社會期望而低報;而年性交少於12次的族群內部也包含狀況不一的個體。此外,觀察性研究無法證實因果關係——是因為情緒與肥胖導致性行為減少?還是性生活匱乏導致心理與代謝惡化?答案仍有待更進一步的長期追蹤與介入研究。此外,本研究僅以美國數據為基礎,不同文化中對性行為、心理健康與體型的觀感差異可能影響結果的普適性,未來可望有跨文化研究補足。

結論:重視性生活頻率,關愛身心健康

性生活稀少者常常在健康醫療系統中被忽視,這項研究提醒大家,不應將性活動頻率視為私密或無關緊要的資訊。若伴隨腹部肥胖與情緒低落,這或許正是一個潛在的危險信號。醫生呼籲,若能及早篩檢這兩個指標,並給予整合式的身心照護,或許能讓這群「沉默高危族群」走向更長久、更有品質的生命旅程。

《U GO必去榜》4️⃣大TOP2️⃣0️⃣榜單出爐🎉!

立即睇👀港人熱推演唱會/活動展覽/人氣自助餐/打卡Café😍

立即睇👀港人熱推演唱會/活動展覽/人氣自助餐/打卡Café😍

《社群》請您試用全新「驅蚊大師『清爽版』」200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