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出以來,近日出現首宗違規個案。清潔公司淨康集團被揭在無合理理由下拒聘本地勞工,成為首間被勞工處實施「行政制裁」的公司,禁止其在一年內申請輸入外勞。事件引起熱議,有網民狠批罰則太輕,認為公司只需「換個牌頭」便可繼續申請外勞。加上本港近月失業人數微升,坊間有聲音質疑計劃未有優先保障本地勞工。
清潔公司無理拒聘本地工 遭勞工處制裁
根據《HKET》報導,滅蟲清潔公司淨康集團因沒合理理由拒聘本地勞工,被勞工處實施「行政制裁」禁止其申請輸入外勞為期一年。不過,相關懲處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提及的「暫停兩年」為期更短。
為增加本地勞動力,港府於2023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填補本地勞動市場的空缺。根據規定,參與計劃的公司在申請輸入外勞前,必須先進行為期四星期的本地招聘,但勞工處發現淨康集團在本地招聘期間,沒有合理理由下拒絕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求職者,違反本地招聘的規定。勞工處表示,已由今年7月31日起對淨康集團實施制裁,除了拒絕處理其未來一年的輸入勞工申請,同時亦會終止審批現時已遞交的個案。
網民質疑成效:捉得幾多間?
事件引起關注,在本地討論區引起熱烈討論,有網民留言質疑制裁成效有限,「換個牌頭,搞掂」、「就睇你捉得幾多間,呢間轉個頭改個名都繼續做啦」、「開間新公司,再判成單野比新公司,搞掂」,直指不少公司只需更換名稱,便可避開「行政制裁」繼續申請外勞。亦有人認為批評罰則過輕,難以構成阻嚇力,「(罰)咁輕,起碼改5年or本地人比例要去到99:1」。
▼網民點睇▼
過百宗僱主涉違規?孫玉菡咁回應...
補充勞工計劃推出近兩年,至今接獲百多宗涉及僱主疑違反規定的投訴。勞福局局長孫玉菡上月(13日)在電視節目《講清講楚》中表示,當局高度重視僱主是否嚴格遵從計劃要求,目前正積極跟進兩宗個案,初步證據顯示有僱主在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員工。他強調,當局將撤銷該僱主所有外勞申請,並禁止其在未來兩年內再申請輸入外勞。
本地失業率上升 坊間質疑本地工人保障不足
近年本地失業率持續上升,根據官方統計,今年4至6月失業率為3.5%,失業人數由13.58萬人輕微上升至13.62萬人。面對經濟前景持續不明朗,部分行業(如零售、餐飲行業等)出現失業人數多於職位空缺的情況,引發勞工團體和立法會議員質疑,認為計劃未有優先保障本地勞工。
孫玉菡強調:會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被問及是否會考慮收緊輸入外勞計劃時,孫玉菡指出,香港勞動人口早於2018年已見頂,隨著人口老化、勞動人口下跌,長遠而言是需要透過相關計劃補充人手。他強調,審批輸入外勞申請時會審慎處理,並對違反本地招聘規定的僱主採取制裁行動,「我想藉著這個機會說,我們很認真地想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2006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