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與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息息相關。研究顯示,長期受憂鬱症困擾的人,晚年失智症的風險較高。專家建議,及早關注心理健康,或許能降低失智症的發生風險。
中年憂鬱症與晚年失智症的關聯
踏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近年來的研究指出,中年時期的心理健康,可能與晚年認知功能的衰退有密切關係。一項研究顯示,憂鬱症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專家觀察到,許多在晚年出現失智症狀的患者,在中年時期曾面臨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
重度憂鬱症的影響:不止於情緒
長期受精神健康困擾的人,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重度憂鬱症患者,可能難以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這些都有益於大腦健康。此外,長期憂鬱症患者的神經發炎反應通常較高,可能對腦細胞造成損害。大腦中的海馬迴與失智症密切相關,憂鬱症患者的壓力荷爾蒙長期處於高濃度狀態,可能導致海馬迴萎縮。
長者情緒變化:失智症的早期警訊?
對於65歲以上、過去沒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長者來說,若突然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可能要警惕是否為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專家指出,許多80多歲的失智症患者,最初都是因憂鬱症狀求醫。研究發現,確診失智症之前的十年,憂鬱症發生的機率會持續增加。晚年憂鬱或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可能與早期失智症的大腦變化有關。
及早干預: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新方向
失智症並非老化的必然結果。專家認為,及早啟動心理健康治療,或許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新方向。目前,抗憂鬱藥物在失智症治療上的應用研究仍在進行,但療效尚不明確。此外,開發更好的檢測方法,區分患者的症狀是單純的晚年憂鬱或焦慮,還是潛在的腦部損傷,也是重要的課題。透過心理治療改善中年人的憂鬱和焦慮症狀,可能與未來較低的失智症發生風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