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抱怨摩天大廈愈起愈多,偏偏每日低頭上路,這些進佔天空的建築又與我們何干?它們如何「建構」我城的空間,甚至由誰設計?出自國際知名女建築師 Zaha Hadid 之手的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理所當然吸引大眾的目光。
本地其實也有好設計,「建築導遊」Simon Hui 將帶我們遊走 3 處他喜歡的香港建築,分享建築師的視角,讓你看多一點。
第 1 站 香港濕地公園 尊重大自然的呼吸
入行超過 10 年的 Simon,約於 3 年前開始籌備這本關於香港建築的新書,這次帶我們走訪書中提及的 3 座建築當中,他坦言最喜歡濕地公園。「設計濕地公園的目的很純真,就是要保育這個地方,加上沒有商業考慮,創意發揮空間非常大。整個設計很成功地化身帶領市民了解大自然的橋樑,層層遞進帶你走入大自然,先近距離接觸,到最後安靜地遠觀保育區內的生態,讓我們認識大自然的同時亦學懂尊重。」
Simon 坦言自己在構思建築設計時,會先想像人在建築內將會如何走動,再做出可達致建築用途的設計。
他認為濕地公園除了分層帶人走進大自然外,主樓設計亦有如一個「市肺」。「走進主樓後,可直望到濕地的景色,要再看不同的展覽及走進濕地,你便要轉左或轉右,走一圈感受大自然之美,放下生活的繁重,再重回城市,的確有種洗滌身心的感覺。負責這個項目的建築師馮永基同時是個水墨畫家,作品亦很詩情畫意!」
第 2 站 海防博物館 古炮台新地標
前身為有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砲台的海防博物館,自 1987 年開始荒廢,1993 年由建築署重新發展,至 2000 年開幕。
Simon 形容整個設計都十分聰明,運用了最少的資源,將原本已經荒廢、無功能的炮台變成保存重要歷史的博物館。
「一般博物館最讓人頭痛的是要放甚麼展品,但這裏已有現成的,還以大展品(建築物本身)包着小展品(大炮、戰時裝備等遺迹),再以歷史連繫。建築師再巧妙地以帳篷為屋頂,增加展覽空間的同時亦不會破壞百年老建築的格局,令人輕易分辨出後加的部分與歷史遺迹,成功令兩者合而為一後,搶眼的白色帳篷更令博物館成為維港兩岸的新地標!我在將軍澳的家望過來這邊,一眼就可認出這裏就是筲箕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