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港發現蚊傳疾病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病人為一名12歲男童,他曾於7月17日至30日到廣東省佛山市旅遊,並報稱期間曾被蚊叮咬。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醫生提醒,如從受蚊傳疾病影響地區回港,應在14日內持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並密切監察自身健康狀況,留意發燒、關節痛或皮疹等症狀。化學博士K Kwong指出,蚊子在50米外就可以發現「獵物」,推介使用呢款防蚊產品,大讚「平靚正!毒性都唔算好高。」
本港錄得今年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於8月2日宣布正調查一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12歲男童,居於觀塘區。他於7月31日開始出現發燒、皮疹及關節痛。經檢驗後,證實對基孔肯雅熱病毒呈陽性反應。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曾於7月17日至30日到廣東省佛山市旅遊,並報稱期間曾被蚊叮咬。由於病人整個潛伏期逗留在佛山市,中心認為他是在外遊期間受到感染,屬輸入個案。病人的家居接觸者(包括一名同行人士)現時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醫生說:「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並不會人傳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防止蚊子滋生及防止被蚊叮咬。基孔肯雅熱病人在發病後初期(尤其是在發燒期間),血液會帶有大量病毒,對蚊子具傳染性。如在傳染期被蚊子叮咬,有機會透過蚊子在本地進一步傳播。」
歐家榮醫生提醒市民,如從受蚊傳疾病影響地區回港,應在14日內持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並密切監察自身健康狀況,留意發燒、關節痛或皮疹等症狀。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告知醫生外遊細節,以便醫生作出臨床診斷,並按個別病人情況安排適當檢測。市民切勿自行用藥,尤其是阿司匹林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因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嚴重副作用,例如增加出血風險。
基孔肯雅熱病徵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基孔肯雅熱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香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基孔肯雅熱治理方法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 2 至 12 天,通常為 3 至 8 天。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基孔肯雅熱預防方法
目前沒有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防止蚊子繁殖。
預防被蚊子叮咬方法
預防措施建議做足以下3步,穿著方面以寬鬆、淺色的長袖衫褲為主,之後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最後就是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專家拆解惹蚊原因
曾有日本調查指出O型血人士最惹蚊,而A型血人士則最少被蚊咬。化學博士K Kwong過去發文談及惹蚊體質。他表示雌蚊在15-50米外就已經可以感應到人類呼吸出來的二氧化碳(CO2)。雌蚊會飛向高濃度的CO2,所以新陳代謝率高的生物,例如肥人、孕婦及嬰兒較惹蚊。
到了5至15米範圍,蚊子開始用視覺去感應反差強而以特定速度移動的物體。有部分科學家更相信蚊可以感覺到紅外光,所以著黑衫較易惹蚊。同時,蚊子開始聞到味道。汗水會幫助細菌生長,而這些細菌亦會分解汗的成份代謝物吸引蚊蚊。由於特定的成份組合特別惹蚊,所以O型血或糖尿病患者比較吸蚊。
如何選擇防蚊產品
K Kwong博士指自己皮膚易敏感,塗抹用品後容易痕同出疹,所以他會選擇DEET。衛生防護中心亦建議選擇含有活性成分的昆蟲驅避劑,例如:避蚊胺(DEET),市民可以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若用在兒童身上,就要選擇較低濃度(上限 10%)的避蚊胺。
即睇各類防蚊產品比拼:
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建議兒童使用走珠式塗劑較噴霧劑,且盡量不要在皮膚上塗抹昆蟲驅避劑;如要補充,應盡量在衣服上塗抹。
來源:K Kwong@Facebook、HKET圖片庫、新聞公報、衛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