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清潔|耳垢現3種症狀或耳朵受感染警號 胡亂挖耳恐穿耳膜損聽力

文: 蘇麗儀
2024.06.15

耳垢都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況?英國有專家提醒,如耳垢出現3種症狀,可能是血液或細菌跟耳垢混合,甚至是耳朵受到感染,但提醒切忌自行用棉花棒清潔耳道,否則有機會令耳膜受損,甚至永久影響聽力,建議用一個方法處理。

同場加映:

管家王|實測街市裸買兩餸一湯慳幾多膠袋? 無包裝購物2大好處

綜合外媒報道,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生理學、藥理學和神經科學學院高級講師Dan Baumgardt表示,耳垢是其中一個反映身體健康的關鍵指標。他指耳垢的臨床名稱是「耵聹」,由耳道內腺體的油脂和汗水組成,大部分是角蛋白,該是一種使皮膚、頭髮和指甲堅韌的天然蛋白質。

由於耳道內襯一直到耳膜都有皮膚,當與分泌物混合時,脫落的皮膚會產生一種呈棕色的蠟狀物質,新鮮、健康的耳垢通常是黃色至蜜棕色;較老、較厚的耳垢會變成深棕色甚至黑色;如耳垢帶有紅色或綠色,可能是血液或細菌與耳垢混合,如同時出現鼻涕或惡臭分泌物,有機會是耳朵受到感染。

Dan指出,耳垢與許多其他身體分泌物一樣,會阻擋碎屑和其他有害物質甚至昆蟲,這些物質可能會刺激或損害脆弱的耳膜。另一方面,如耳垢堆積或硬化太多,會阻礙聲音傳導並削弱聽力。

他又提醒,不應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因這會把耳垢壓成小塊,建議用藥用橄欖油軟化耳垢,較容易清除。

耳垢的2個功能

曾擔任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的台灣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耳屎在醫學上被稱為「耳垢」,產生耳垢的外耳道像沙漏般,長約3厘米,由外3分之1的軟骨和內3分之2的硬骨包圍,在軟硬骨交接處形成彎曲的角度,保護裡面的耳膜不受傷害。而軟骨部分的皮膚含有皮脂腺和耳垢腺,耳垢就是由耳垢腺所分泌,裡頭硬骨部分的皮膚則不會分泌耳垢,「耳垢正常應該只會存在於耳道外3分之1處,理論上不會存在耳道深處」。

耳垢常被視為廢物,不過劉博仁指出耳垢有其生理功能,反而能保護耳朵。

挖耳不當可致霉菌感染 嚴重可造成聽障

劉博仁續指,外耳道皮膚有自動將耳垢向外排泄出去的功能,若自行用棉棒等小工具挖耳,可能會將耳垢向內推擠進去,甚至碰觸到耳膜,故不建議自行挖耳。若耳垢自動清除功能變差,則可能產生耳垢嵌塞,出現漸進性聽力喪失、耳鳴、耳悶脹感等不適,此時向耳鼻喉科求醫。

劉博仁也提醒,若大家想體驗外面業者提供的掏耳垢服務,要注意清潔問題,員工也必須經過良好訓練,否則一不小心,或會因掏挖工具不潔造成耳霉菌感染,或掏挖破皮造成急性外耳炎,嚴重更有可能挖破耳膜或挖斷聽小骨鏈造成聽障。

棉花棒清耳垢 增嵌塞機會

本港醫學會耳鼻喉專科醫生白威曾指出,要安全清除耳垢,須熟悉耳道結構和操作工具的技巧,欠缺相關知識和技巧者易對耳朵構成嚴重傷害,例如常用棉花棒清理耳垢,反而容易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位置,增加「耳垢嵌塞」的機會,過度使用更可傷及耳道皮膚,引致外耳炎甚至刺穿耳膜,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碎屑亦可引致發炎和嚴重感染,以至短暫甚至永久影響聽力。

白威認為,除非耳垢積聚過多,出現聽覺變差、發炎、疼痛等症狀,或已對耳道和耳膜造成阻礙,醫生才會為病人清理耳垢。如有必要採耳,應先檢查工具有否尖角,若有損壞應丟棄,如屬可重用工具,使用前應先消毒。

簡單2招令耳道乾爽

若想洗澡後令耳道變得乾爽,台灣耳鼻喉科醫生陳亮宇有以下2點建議:

  • 可用風筒並調校至冷風,離遠把耳內濕氣吹乾
  • 用一張紙巾並捲成尖頭狀,慢慢探入耳道將水吸乾,因為紙巾質地柔軟,不易弄傷耳道,也不易將耳垢推進

自行清除耳垢注意5點

即睇更多健康資訊

更多健康資訊

用App睇片‧賺積分‧換獎賞!

認住 U Fun 標誌「」, App內睇文同睇片可隨時捕捉U Fun彩蛋, 換領現金券及禮品!

開啟 App 成為會員賺U Fun!

↓【社群送禮】ON: THE BODY 植物萃取潔膚露↓

↓維持水油平衡/雙重呵護肌膚!↓

↓維持水油平衡/雙重呵護肌膚!↓

↓【夏日密密賞☀️】輕鬆擁有迷人電眼⚡↓

↓免費換領Clalen海外限定款IRIS彩色日拋隱形眼鏡!↓

↓免費換領Clalen海外限定款IRIS彩色日拋隱形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