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氣味,健康晴雨表?
大便的味道,你可能從未仔細留意。但原來,它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腸胃科醫生指出,大便的氣味就像「氣味指紋」,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況,甚至比某些症狀更早出現。這些氣味來自「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由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腸胃疾病,可能產生不同的氣體組合和臭味,甚至與胰臟癌有關。
四種大便異味,潛藏健康危機
以下是四種常見的大便異味,以及它們可能暗示的健康問題:
1. 鐵鏽味/腥臭味
這種異味通常與「上消化道出血」有關。當胃或十二指腸出血時,血液會經過胃酸與消化液分解,釋放出明顯的鐵鏽味或腥臭味,同時大便的顏色可能變成黑色,呈「瀝青」狀。常見原因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出血。
2. 油膉味/濃烈腐敗味
這種異味通常代表脂肪消化與吸收異常,可能與胰液分泌不足或膽汁排出異常有關。脂肪未被有效分解與乳化,大便會產生油膉味或濃烈腐敗臭味,並伴隨油脂殘留與漂浮便。常見原因包括慢性胰臟炎、胰臟癌、膽結石、膽道阻塞或肝膽功能異常。
3. 發酵酸味
這種異味常見於腸道菌相失衡。當壞菌增生、好菌減少,腸道中的食物可能異常發酵,釋放出大量酸性氣體,大便出現刺鼻、酸臭味,甚至伴隨帶氣泡異常糞便。常見原因包括腸躁症(IBS)、益生菌攝取不足或長期壓力。
4. 臭雞蛋味
這種異味常見於高蛋白飲食者,例如攝取大量肉類、蛋、乳製品或蛋白粉的人。在這樣的飲食型態下,腸道細菌大量分解含硫胺基酸,就會釋放出更多硫化氫氣體,造成排便時出現強烈的臭雞蛋味,伴隨軟黏或糊狀的糞便。
異常氣味伴隨症狀,及時求醫
醫生提醒,若大便的氣味只是偶爾出現,可能與飲食有關。但如果味道變化明顯且持續數日,尤其伴隨黑便、油便、腹痛或體重減輕等狀況,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胰臟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症,由於腫瘤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不少病人在癌症晚期才察覺患病,影響生存率。如果出現上腹部持續疼痛、食慾不振、黃疸、體重銳減等徵狀,便應提高警覺。
如何預防胰臟癌?
雖然胰臟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但改變生活方式有助降低罹患風險:戒煙、保持健康體重、經常運動、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吃動物脂肪)以及避免接觸危險化學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