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在十大癌症中長佔「三甲」,一般以吸煙人士罹患風險較高。不過有台灣醫生最近分享一宗病例,一名家庭主婦不吸煙、生活習慣正常,卻驗出罹患肺癌,經了解後相信與炒菜愛用一種食油有關。
同場加映:
主力體重控制與減脂諮詢的台灣醫生蕭捷健近日拍片分享,指朱阿姨是一名熱愛下廚的家庭主婦,今年做體檢時發現患有早期肺癌,幸好發現得早,只要及早切除就不用做化療。
蕭醫生指她平日非常重視健康,不吸煙、生活習慣正常,相信問題出於煮食習慣,由於她經常使用以為較高級的冷壓初榨橄欖油炒菜,但初榨橄欖油冒煙點低,約在160至190度,較適合涼拌或低溫烹調,並不適合炒菜;炒菜建議使用精煉橄欖油,因其冒煙點較高,約在230度,不會產生有害油煙。
不過蕭醫生提醒,精煉橄欖油雖在高溫下相對較不容易變質,但也不適合一直拿來加熱或炸食物,如高溫烹調太久會產生丙烯醯胺或多環芳香烴,增加患心臟病和癌症風險。
注意食油冒煙點和穩定度
蕭醫生指出,在台灣的肺癌患者中,非吸煙人口比例高達53%,但美國、澳洲沒有吸煙的人罹患肺癌的比例僅10至20%,關鍵在於煮食用的油,尤其要注意油的冒煙點和穩定度,初榨橄欖油和亞麻油雖然較健康,但只適合涼拌或低溫料理,如果要炒菜,建議選擇冒煙點較高的油。
根據食油冒煙點 選擇適合煮法
本港消委會曾引述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姚鍾平教授意見,食油主要成分(甘油三酸酯)中飽和脂肪酸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相對較耐高溫,不易在長時間加熱後變質,但攝入飽和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宜過量食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油。烘焗時食油一般不會重複使用,因此變質風險較小。油炸時食油如需作多次重複使用,則建議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油。
消委會又曾提醒,應因應不同的煮法而選用適合的油,一般可以根據食油冒煙點而選擇。例如初榨橄欖油的煙點較低,會因高溫而釋放大量油煙,故只適用於低溫煮食,如製作沙律、涼拌及調校醬汁。其餘較常見的食油,例如花生油、粟米油、芥花籽油、葡萄籽油、葵花籽油等,就較適合日常家庭的煎炒煮等烹調方法。
至於以氣炸鍋煮食時,最好使用可承受高溫煮食的油類:
揀選食油小貼士
營養師吳瀟娜過去接受訪問時也曾表示,烹調方法也應配搭正確的食油,如橄欖油、牛油和椰子油均屬低煙點油類,只適用於冷盤或低溫烹飪煮法;花生油、精煉橄欖油、芥花籽油等才屬高煙點油類,適合大火炒或煎炸使用。
- 定時更換食油才可均衡攝取不同營養,因為每款油類的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分布不同,建議不要只選定一款使用
- 留意營養標籤的總脂肪值,建議揀選低飽和脂肪及低反式脂肪,如芥花籽油、粟米油和花生油等
- 高血壓、高血脂及膽固醇偏高者不宜選用:牛油、椰子油等含飽和脂肪較高的食油
21款油不含基因致癌物
消委會於2022年7月測試市面上50款食油,包括14款特級初榨橄欖油、2款橄欖油、2款牛油果油、3款椰子油、2款茶花籽油、2款葵花籽油、2款米糠油、2款葡萄籽油、3款粟米油、6款芥花籽油、1款大豆油、6款花生油和5款調和油。
測試結果發現,有接近6成(29款)樣本被檢出含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含量介乎每公斤100至2,000微克,有2款均超出歐盟標準(<1,000毫克/公斤);同時發現有2款食油含有基因致癌物「苯並[a]芘」,含量雖合乎香港限制水平,但有1款檢出每公斤2.1微克,含量輕微超出歐盟標準。此外,有7成(35款)樣本被檢出有塑化劑。
以下為21款不含環氧丙醇的食油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