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多年來高居香港癌症死因首位。即使早期肺癌能透過手術切除,患者仍面對復發的風險。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有較高的腦轉移風險。因此,術後進行基因檢測,有助降低復發機率、提升存活率。
早期肺癌難察覺?定期篩檢是關鍵
肺癌在香港是常見的癌症,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病徵,許多患者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時意外發現。這類檢查能發現微小的毛玻璃狀結節,但這些異常通常不會引起不適,有時出現輕微咳嗽,也容易被忽略。醫生建議,吸菸超過20年、家族中有親人罹患肺癌、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或二手菸環境中的人,都屬於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及早發現並治療。
EGFR突變型肺癌復發風險高,術後2至3年是關鍵
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包含肺腺癌、鱗狀細胞癌與大細胞癌。醫生表示,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於肺腺癌,尤其在亞洲地區、不吸菸的女性族群中,發生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EGFR突變型患者不僅復發風險較高,轉移速度也快。術後前兩至三年是最重要的觀察期,常見的轉移位置包括腦部、骨頭等其他器官,若未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對患者生活品質影響極大。
手術是早期肺癌首選,術後輔助治療與基因檢測助延緩復發
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若因身體狀況或其他因素無法手術,可考慮其他局部治療方式,例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高能量放射線治療,以控制腫瘤生長、延緩病情進展。對於已完成手術的患者,自第1B期起,會建議接受約4個月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同步將腫瘤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是否存在如EGFR或ALK等基因突變。一旦發現突變,醫療團隊即可考慮及早使用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有助延後復發、提升無病存活期。患者可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並共同規劃最合適的後續治療策略。
標靶藥物助控制殘餘病灶、避免復發風險,副作用多可控制
儘管手術已切除腫瘤,但體內仍可能存在肉眼無法偵測的微小癌細胞,特別是潛藏在血液中的病灶,未來可能變成轉移或復發的根源。此時,術後接續使用標靶藥物,有助有效壓制殘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進一步延長患者存活期。在EGFR標靶藥物治療期間,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皮疹、腹瀉、甲溝炎與肝功能變化等副作用。醫生強調,臨床上多數症狀可透過藥物調整與適當處置獲得控制,建議病患不必過度憂慮。
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的重要性:臨床案例分享
醫生分享兩則臨床案例,提醒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對預後的重要影響。第一位為65歲女性患者,確診第3A期EGFR突變型肺腺癌,因經濟考量未能使用標靶治療,在後續追蹤中於半年內發現腦部有轉移腫瘤,病情進展至第4期。另一名35歲不吸菸女性,同樣確診第3A期EGFR突變型肺腺癌,在保險支持下,手術後接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穩定追蹤兩年多,影像檢查與腫瘤指數皆維持正常,生活品質良好,顯示早期完整治療的重要性。
健保尚未給付術後標靶藥,及早規劃減輕經濟壓力
目前EGFR術後標靶治療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對許多患者而言,雖然早期發現、接受手術與基因檢測已成常規,但昂貴的藥物費用仍是治療最大障礙。醫生提醒大家,應及早規劃醫療相關財務及保險,為未來可能面臨的高額醫療費用預做準備,同時也期盼未來健保政策能與國際接軌,盡早將有效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協助更多病患降低復發、維持良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