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西望》近日揭發一宗新型電話詐騙案,騙徒利用說話誘導多名受害者前往自動櫃員機,並以指令方式將其戶口積蓄全數轉走。其中一名苦主李小姐的35萬元存款被騙徒清空,她無奈表示:「我都唔知道自己原來已經入咗局。」另一名受害者Zoe則在朋友的及時提醒下,仍被轉走逾3萬元,就算馬上取消交易亦無補於事,反映騙徒手法之狡猾。
35萬積蓄被一次過轉走
李小姐憶述,她接到自稱是電訊公司職員的電話,對方聲稱她在網上開通了一項「一卡三地」的推廣服務,並要求她必須在一小時內到中環的公司取消,否則將從其戶口扣錢。
由於李小姐身處荃灣,難以一小時內到達中環,騙徒此時假意提供協助,指示她到自動櫃員機按指令操作。李小姐因深信對方是在幫忙,未有察覺騙局,以為騙徒口中的數字只是「驗證碼」。她先後前往兩間銀行,並按指示輸入了多組數字。
直至在第三間銀行進行交易時,銀行的保安系統攔截了交易,騙徒才未能得逞,並要求她隔日再到銀行「解鎖」。直至李小姐的女兒回家後發現異狀,見她正在和騙徒對話,立即阻止其行為並致電銀行,李小姐才驚覺受騙,可惜為時已晚,李小姐戶口內35萬元的存款已被轉到境外。
轉帳$25變3萬元?
另一名受害者Zoe同樣接到騙徒來電,對方假冒是其老闆,要求她到櫃員機轉帳25元予客戶。由於金額甚小,Zoe起初未感可疑,便與朋友一同前往櫃員機操作。怎料當輸入金額時,騙徒竟要求她輸入「30121」這個數字,此時Zoe的朋友察覺有異,懷疑是騙局。
經查證,該收款戶口為私人帳戶,而公司亦無此名同事,兩人立刻意識到受騙。Zoe立即取消交易,但仍然遲了一步,戶口已被即時扣除30,121元。隔日,Zoe又接到同一名騙徒來電,這次對方聲稱是銀行職員企圖再次行騙,但被Zoe識破,「把聲同我第一次收到電話嘅一樣」,未有再次受騙。
網民︰小心啲分析就知有問題
網民認為苦主們因太「心急」導致受騙,如慢慢分析就會發現騙徒錯漏百出,指「其實小心啲分析就知有問題啦」、「無知真係好恐怖」、「一講錢就即cut線啦」、「電話騙案真係五花八門」、「呢啲騙局好多年啦」和「點解人講就信」。
來源︰東張西望
騙徒長期活躍媽媽群組 假借身份博取信任
據了解,市面上有不少奶粉商會向媽媽會成員派發試飲裝奶粉。如果媽媽發現嬰兒不適合某種奶粉時,媽媽們通常會在相關群組內交換或低價轉售,以避免浪費。騙徒正是利用這一模式,冒充有子女且在診所工作的身份,聲稱能向奶粉商獲取試飲裝。由於許多新手媽媽在產後多在家中休養,不便外出面交,因而令騙徒有機可乘。
多名苦主受騙 揭露騙徒手法
苦主區小姐在媽媽交流群組詢問特定品牌奶粉時,被騙徒主動私訊。由於過往多次在群組內的交易順利,區小姐因此放下戒心,最終受騙。她指出,騙徒在收款後會立即封鎖買家,手法惡劣,她怒斥騙徒缺德「連奶粉錢都呃」。
而另一名新手媽媽Yuki,因「自己小朋友就嚟出世,我哋都想儲定少少存貨係屋企先。」結果同樣受騙。她表示騙徒多以小量出售,不易引起懷疑,且許多買家為求方便會選擇速遞的方式交易。
而苦主羅太因主要餵哺母乳,外出時不方便攜帶,故需購買市面上少有的小罐奶粉。她偶然在社交平台發現騙徒出售她嬰兒飲用且價格合理的奶粉,因而上當受騙。
訊息轟炸意外追回奶粉錢
不過,並非所有受害者都血本無歸。苦主阿Sa便是幸運追回奶粉錢的例子。她最初支付1,400元購買5罐奶粉,但騙徒聲稱會使用順豐速遞後卻遲遲未寄出。隨後,騙徒反覆推銷其他貨源,令阿Sa「覺得唔對路,我貨都未收就係咁叫我畀錢」。
雖然騙徒在收款後一度消失,但阿Sa在兩個月內持續發送訊息「轟炸」對方,最終騙徒竟將1,400元退還給她。阿Sa笑稱:「我諗係我鍥而不捨嘅煩,我一得閒就SEND訊息話退錢,奶粉錢都呃。到最後佢怕我煩退翻啲錢比我」。
網民斥︰自己仔女嘅糧食都咁兒戲
對於此類奶粉騙案,不少網民認為媽媽們不應購買「二手奶粉」,以免影響BB的健康,指「做事都係親力親為眼見為實」、「正正經經係正常嘅商舖買啦」、「自己仔女嘅糧食都咁兒戲」、「點解二手奶粉都要買…」、「貪平就唔好生仔」和「講咗幾千次唔好網上交錢等收貨」。
港人投資大灣區「格仔鋪」中伏 百萬投資恐血本無歸
七名受害苦主於2018年分別用了幾十萬至過百萬買下東莞南城西岸第壹廣場的格仔鋪。他們透露,當初接到電話推銷時,對方聲稱店鋪回報率高達8厘,連在內地從事地產中介的親戚都認為值得一試,因此組團前往親身實地考察。
買後慘中伏︰商場面目全非、沒有業權
苦主們憶述,當時商場內人山人海,各式店鋪林立,包括銀行、髮廊、餐廳、補習社及時裝店等,幾乎沒有空置鋪位,令他們信心大增,直言:「一入去就覺得,喺度買肯定賺錢!」最終決定重金投資格仔鋪。當時苦主們買入後,卻僅獲得一張「格仔紙」作為舖位證明。起初兩年未有異樣,加上疫情期間無法前往視察,直到解封後,他們才驚覺不論是香港或內地的業主均受騙。
昔日人來人往的繁華商場已變得面目全非,所有設施被清拆,破爛不堪。苦主們向東莞房管所查詢後更發現,開發商從未提交過將商鋪房產證分拆成格仔鋪的申請,即意味著苦主們所購入的格仔鋪根本不具備合法產權。
發展商負責人被判監
經翻查資料,涉事開發商曾多次將物業抵押給銀行,並仍然向外出售店鋪,涉及金額多達六千多萬元。最終,當地執法部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拘捕了多名涉事發展商負責人。法院審理後判決罪名成立,發展商負責人被判監三年。
律師教咁追討...
粵港澳大灣區律師沈豪傑指,苦主們如要追討,除了需要到有關的登記中心進行登記成為不動產的業權人外,亦要證明銀行有欺詐和參與的行為,但需要非常充分的證據,追討門檻相當高。
網民斥︰唔識就唔好學人投資
事件曝光後,網民紛紛留言表達看法,多數認為是苦主缺乏投資常識,輕信了不合理的超高回報,紛紛留言諷刺:「咁好賺點會輪到你吖」、「大陸所有投資根本就係割韭菜」、「唔識就唔好學人投資」、「真係咁好賺洗鬼賣到黎香港咩」、「八厘都信」、「咁易就冇窮人啦」和「不如喺香港做定期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