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西望》近日接獲單親媽媽Kathy的申訴,指自己原計劃以綠表購入市值270萬元的二手居屋,不料卻陷入一宗購樓騙局。她在支付首期訂金後,才被告知單位樓契為「影印契」無法按揭。雖然她即時要求取消交易,但因律師樓延遲交出正式買賣合約副本,導致她錯過7日「踢契」期限,最終痛失26萬元積蓄,更被賣方索償。
單親媽媽買樓墮影印契陷阱
居於公屋並身兼兩職的Kathy,透過網上睇樓群組認識地產經紀馮先生。在馮先生介紹下,她看中一個位於怡雅苑的二手居屋單位,並在對方聲稱單位可做按揭後,決定購買。然而,簽約過程疑點重重。
3月28日,Kathy在地產公司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及支付10萬元臨時訂金後,即被要求離開,而非與業主同時簽署。合約副本也在幾天後才給Kathy,令她感到奇怪。
苦主懷疑經紀刻意隱瞞事實
4月11日,Kathy應馮先生介紹前往律師樓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但律師樓職員在沒有律師在場、未解釋條款的情況下,便要求她簽署。初次買樓的Kathy不虞有詐,便簽下合約。
Kathy在4月22日將16萬加付訂金轉帳給律師樓,本來以為擁有安樂窩的夢想成真,怎料在5月12日,Kathy在已支付16萬元加付訂金後,才獲律師樓通知單位樓契屬「影印契」,無法辦理按揭。她隨即要求取消交易,卻遭對方拖延。她更發現當日看樓的「業主」竟是另一名地產經紀,懷疑買賣雙方經紀刻意隱瞞事實。
《東張西望》節目組致電給馮先生,他指買入單位時因土地註冊處沒有顯示,所以不知道是影印契,聯絡賣家代理時對方指業主不願意取消和拒絕溝通,表示自己已盡了買家代理的責任。當節目組聯絡苦主睇樓當晚出現的女士,對方以「無可奉告」回應立即掛線。
26萬訂金被沒收 反向苦主索償
據了解,一般樓宇買賣的程序是雙方先簽訂臨時買賣合約,之後買家經由代表律師支付加付訂金給賣家,賣家律師才會提供樓契給買家律師查閱有沒有問題。如果樓契有問題,買家或代表律師可在7日內提出「踢契」,不過需要證明樓契有問題。但Kathy在21日才收到正式買賣合約副本,已過7日限期,令她無法取消交易。
最終,Kathy收到賣方寄出的律師信,指因她法交易將沒收26萬的訂金,更向她提出取消交易的索償,Kathy徬徨無助指:「我本身都係住公屋,一次過無晒!」,律師建議苦主入稟法院申請取消交易,不過最後結果都要等法庭定奪。
來源︰東張西望
35萬積蓄被一次過轉走
李小姐憶述,她接到自稱是電訊公司職員的電話,對方聲稱她在網上開通了一項「一卡三地」的推廣服務,並要求她必須在一小時內到中環的公司取消,否則將從其戶口扣錢。
由於李小姐身處荃灣,難以一小時內到達中環,騙徒此時假意提供協助,指示她到自動櫃員機按指令操作。李小姐因深信對方是在幫忙,未有察覺騙局,以為騙徒口中的數字只是「驗證碼」。她先後前往兩間銀行,並按指示輸入了多組數字。
直至在第三間銀行進行交易時,銀行的保安系統攔截了交易,騙徒才未能得逞,並要求她隔日再到銀行「解鎖」。直至李小姐的女兒回家後發現異狀,見她正在和騙徒對話,立即阻止其行為並致電銀行,李小姐才驚覺受騙,可惜為時已晚,李小姐戶口內35萬元的存款已被轉到境外。
轉帳$25變3萬元?
另一名受害者Zoe同樣接到騙徒來電,對方假冒是其老闆,要求她到櫃員機轉帳25元予客戶。由於金額甚小,Zoe起初未感可疑,便與朋友一同前往櫃員機操作。怎料當輸入金額時,騙徒竟要求她輸入「30121」這個數字,此時Zoe的朋友察覺有異,懷疑是騙局。
經查證,該收款戶口為私人帳戶,而公司亦無此名同事,兩人立刻意識到受騙。Zoe立即取消交易,但仍然遲了一步,戶口已被即時扣除30,121元。隔日,Zoe又接到同一名騙徒來電,這次對方聲稱是銀行職員企圖再次行騙,但被Zoe識破,「把聲同我第一次收到電話嘅一樣」,未有再次受騙。
網民︰小心啲分析就知有問題
網民認為苦主們因太「心急」導致受騙,如慢慢分析就會發現騙徒錯漏百出,指「其實小心啲分析就知有問題啦」、「無知真係好恐怖」、「一講錢就即cut線啦」、「電話騙案真係五花八門」、「呢啲騙局好多年啦」和「點解人講就信」。
騙徒長期活躍媽媽群組 假借身份博取信任
據了解,市面上有不少奶粉商會向媽媽會成員派發試飲裝奶粉。如果媽媽發現嬰兒不適合某種奶粉時,媽媽們通常會在相關群組內交換或低價轉售,以避免浪費。騙徒正是利用這一模式,冒充有子女且在診所工作的身份,聲稱能向奶粉商獲取試飲裝。由於許多新手媽媽在產後多在家中休養,不便外出面交,因而令騙徒有機可乘。
多名苦主受騙 揭露騙徒手法
苦主區小姐在媽媽交流群組詢問特定品牌奶粉時,被騙徒主動私訊。由於過往多次在群組內的交易順利,區小姐因此放下戒心,最終受騙。她指出,騙徒在收款後會立即封鎖買家,手法惡劣,她怒斥騙徒缺德「連奶粉錢都呃」。
而另一名新手媽媽Yuki,因「自己小朋友就嚟出世,我哋都想儲定少少存貨係屋企先。」結果同樣受騙。她表示騙徒多以小量出售,不易引起懷疑,且許多買家為求方便會選擇速遞的方式交易。
而苦主羅太因主要餵哺母乳,外出時不方便攜帶,故需購買市面上少有的小罐奶粉。她偶然在社交平台發現騙徒出售她嬰兒飲用且價格合理的奶粉,因而上當受騙。
訊息轟炸意外追回奶粉錢
不過,並非所有受害者都血本無歸。苦主阿Sa便是幸運追回奶粉錢的例子。她最初支付1,400元購買5罐奶粉,但騙徒聲稱會使用順豐速遞後卻遲遲未寄出。隨後,騙徒反覆推銷其他貨源,令阿Sa「覺得唔對路,我貨都未收就係咁叫我畀錢」。
雖然騙徒在收款後一度消失,但阿Sa在兩個月內持續發送訊息「轟炸」對方,最終騙徒竟將1,400元退還給她。阿Sa笑稱:「我諗係我鍥而不捨嘅煩,我一得閒就SEND訊息話退錢,奶粉錢都呃。到最後佢怕我煩退翻啲錢比我」。
網民斥︰自己仔女嘅糧食都咁兒戲
對於此類奶粉騙案,不少網民認為媽媽們不應購買「二手奶粉」,以免影響BB的健康,指「做事都係親力親為眼見為實」、「正正經經係正常嘅商舖買啦」、「自己仔女嘅糧食都咁兒戲」、「點解二手奶粉都要買…」、「貪平就唔好生仔」和「講咗幾千次唔好網上交錢等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