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更換|相信不少人都是3個月先換一次牙刷,但原來研究顯示1個月不換牙刷細菌竟高達10億!專家警告,如果長期忽視牙刷清潔與更換週期,牙刷上的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桿菌等,不僅會破壞你的口腔環境,加劇牙周病的風險,更可能在口腔有微小傷口時,直接入侵人體,引發嚴重的全身性疾病。
牙刷更換
牙刷比馬桶污糟 55 倍?一個月不換的驚人真相
根據台灣中華電視公司委託輔英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李政達進行的一項檢測,發現一枝使用了一個月未更換的牙刷,其細菌數量高達「無限大」,實際數量至少超過10億,比馬桶污糟55倍!
研究人員在這些舊牙刷的刷毛上檢測出多種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桿菌。
葡萄球菌:
可引起皮膚或更嚴重的侵入性感染。
鏈球菌:
可能導致喉嚨感染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大腸桿菌:
這類細菌通常存在於腸道,容易引發消化道疾病。
牙刷細菌恐致敗血症、肺炎兩大嚴重後果
牙刷上的細菌不單單只是污糟那麽簡單,更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實質威脅。最直接的影響是口腔衛生狀況惡化。雖然刷牙的目的是清除牙菌斑,但長滿細菌的舊牙刷非但無法有效清潔,反而會將致病菌帶回口腔,長此以往可能加劇牙齦發炎,甚至惡化為難纏的牙周病。
若然口腔内有傷口(例如刷牙時不慎磨損、生痱滋或拔牙傷口),些致病菌便可能從傷口入侵血液循環系統,引發嚴重甚至致命的感染。
敗血症(Sepsis):
李政達助理教授特別警告,對於免疫力較弱的族群(如老年人、幼兒或慢性病患者),牙刷上的細菌一旦進入血液,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全身性嚴重感染——敗血症。
肺炎:
刷毛中的細菌,特別是鏈球菌,也可能經由口腔或呼吸道進入肺部,引發肺部感染。
專家建議和正確存放方法
定期更換牙刷
雖然每個人刷牙習慣不同,但控制細菌數量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更換牙刷。李政達助理教授認為最理想是每1至2個月更換一次新牙刷,如果發現刷毛變形、散開,或是刷頭出現霉點,就應立即更換。
保持「牙刷清潔」與存放的衛生方法
1.保持乾燥:
刷牙後應徹底沖洗牙刷,並盡量保持刷頭朝上自然風乾。潮濕是細菌滋生的溫床,因此漱口杯內不應有積水。
2.遠離污染源:
將牙刷擺放位置盡量遠離馬桶。
3.沖廁要蓋板:
沖廁時務必蓋上廁板,以防止糞便中的細菌在沖水時隨著氣流飛散,附著在牙刷上。
4.避免使用牙刷套:
牙刷套雖然看起來乾淨,但它會將濕氣鎖住,反而更容易導致細菌快速滋生。
5.定期消毒:
李政達助理教授亦建議可使用75%酒精定期噴灑刷頭進行暫時性消毒,但要注意這只能減少表面細菌,對於刷毛根部深藏的細菌效果有限,無法取代定期更換。
來源:台灣中華電視公司
延伸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