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總給人一種老舊蒼涼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它那徙置區的形象太深入民心。
今日的石硤尾雖然保留著舊區獨有的特色,但隨著各種活化工程的展開,令這小區呈現出一種新舊交集的獨有美態;加上這裏一連幾個周末舉行的創意藝墟以及展覽,何不趁有空到此一遊,順路一嘗美味南乳豬手及隱世魷魚,身體力行來支持活化舊區。
第 1 站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令廠廈重生
08 年 9 月開幕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算是區內活化的表表者。JCCAC 由工廠大廈改建而成,現主要為一個結合了藝術工作室的多元化藝術中心。這幢曾於 70 年代布滿山寨廠的大廈現已由不同形式的藝術工作室取代,更不時舉辦開放日以及藝墟等活動,絕對可在此流連大半天。
今次我們探訪了兩間以攝影為主的 Studio — 「失焦」以及「豆腐膶工作室」。雖然同樣是以攝影為主,兩間工作室卻有著不同的風格。「失焦其實是代表著在創作中的乏力感、及希望從迷失中找回方向。」Artist Ducky 跟我說。的確,無論是創作或是生活都需要有一個焦點,帶領我們向前走而不致於迷失。對 Ducky 來說,攝影離不開生活。就以最近的高鐵事件為例,Ducky 跑到示威的人群中,為「80 後」攝下了一張張的照片,為將來的歷史作了見證。對於「活化」二字,他認為最後都要視乎事件的本質,就以 JCCAC 為例,起碼為推動本地藝術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即使這個先例仍需要繼續努力。
一個 300 呎的工作室可以是黑房、又可以是教室,這就是「豆腐膶工作室」。與「失焦」不同,artist Ceci 除了以攝影去記錄自己所見之外,更以教育來將攝影的精神延續下去。與不同中學合作、開班教授學生如何以簡單的材料製造針孔相機;又或者帶領學生去到灣仔街頭與街坊作第一身互動的社區攝影都是 Ceci 的日常工作。工作室另一位 artist Stanley 就認為應該用攝影去關愛自己身處的地方,而非單純的把照片放入 facebook 與朋友分享就了事。儘然他們對活化二字有所保留,但從工作室牆上的照片看來,二人都是非常熱愛香港這個地方的。
或許每人對「活化」二字都有不同解讀,但作為社區一分子,看見一幢幢見證著香港歷史的建築物以新的形式予以保留,總是令人覺得鼓舞的。
第 2 站 文博軒 呷一口香茶洗滌煩擾
與藝術家們聊完天後覺得有點口乾,走到位於 L1 的茶室 — 文博軒,推門進入,店中的優雅環境令人心境平和下來。
置身於藝術中心的文博軒非常注重怖置上的美學,在茶館內亦可找到不少藝術品的蹤跡、清雅的環境再配以中國樂器演奏的音樂,泡茶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所講究,營造出一種適合品茗的氛圍。
這裏主要以提供清純品茗為主。清純品茗代表著一改以吃為主的飲茶習慣,而是以品茗為主,在清靜的環境中學習如何享受中國茶、進一步去辨別其茶香、茶味。在品茗的同時又可一嘗文博軒的小吃,如棗泥餅、桂花糕等。
文博軒更會不時舉辦茶班,教授品茗知識;又會不時舉辦 crossover 活動,例如曾經邀請樂手以中國樂器演奏爵士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為的都是想告訴大家,茗茶一點也不老餅。
第 3 站 G.O.D 盡顯香港街頭文化
JCCAC 裏有一間 G.O.D 街頭文化館,與一般 G.O.D 門市不同,這裏除了售賣富香港本土特色的精品之外,更展出了為數不少的香港街頭舊物。這些展品正正代表著香港由舊日的漁村而發展至今的過程。
望向左邊是一幅掛滿不同年代時鐘的牆,望向右邊、掛滿的是以前家家戶戶都曾用過的鐵皮信箱。而兩堵牆中間高高懸掛的是由幾個街市豬肉檔用的紅色燈罩組成的燈,將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重新演繹就成為了這裏的特點。除了舊物之外,街頭文化館內亦展出一套套的迷你裝置。這些裝置可以是大家熟悉的街邊大排檔、舊式龍鳳大茶樓又或是「魯陳聯婚」的喜宴場景,其精緻程度令人驚嘆,更吸引了不少攝影好愛者在此拍個不停。
創意有時候就是從身邊一些舊物中衍生出來,那些當年香港最草根的街頭文化到今天亦變成可登大雅之堂的作品,靠的就是創意。
第 4 站 品香樓 嘆聞名凍朱古力
第 5 站 麥記士多 嘆隱世魷魚
吃完品香樓後應該都酒飽飯足,但不要以為是日旅程到此結束,因為還有一間隱世士多的魷魚是不容錯過的。這魷魚連蘇絲黃也稱讚過,想必來頭不小。
這間名叫麥記士多的小店就在品香樓外,每天晚上 7 點多老闆才會開檔,賣的也是獨沽一味的魷魚鬚。有趣的是這裏的魷魚鬚以條計,一條只要 5 毫子,買多少老闆也無任歡迎。魷魚鬚非常的爽口,配上老闆自家製的醬汁非常惹味,不知不覺就吃了許多條!
士多老闆是一位風趣幽默的老伯,買魷魚的時候還對我說「你下次來,我表演魔術給你看!」香港少有的人情味可以在這舊屋邨中的小店中找到,的確是難能可貴。香港舊式屋邨已是愈來愈少,當新樓豪宅不斷推翻舊樓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更顯珍貴。在發展的同時,如何保留有價值的舊物是同樣重要的。
活動資訊
-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