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園鄉|黃大仙寮屋村清拆建公屋 四代居民憶最深刻經歷 無化糞池靠人手「打包」

文: 蘇麗儀
2024.06.16

人事物的感情,不會因為一個地方的清拆而流逝。HOY TV節目《一線搜查》日前一集報道,黃大仙竹園聯合村即將清拆以興建公屋,居民最遲今年下半年需要遷出。其中有居民四代人都是住在竹園鄉,並保留了清代的建築物。居民又憶述以前沒有化糞池,處理大小便的情況令他尤為深刻。

同場加映:

管家王|入伙冇拜四角會行衰運?專家教簡易版拜四角 拆解8大迷思

屬於九龍十三鄉之一的竹園,早在17世紀、清康熙年間已有文件記載。以前的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並以林氏宗族為主,當時村落有一大片竹林,故取名為「竹園」。昔日竹園範圍包括現時的天馬苑、竹園北邨、黃大仙下邨、鳳凰新村一帶,在上世紀60、70年代,為配合城市發展,竹園鄉的規模縮減,慢慢變成如今的市區寮屋邨。

戰後有不少難民從內地來港並聚居竹園,人口漸多,現時村內估計仍有200人居住。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出重建3個市區寮屋區,包括茶果嶺村、牛池灣池和竹園聯合村以興建公屋,竹園聯合村的居民最遲預計要在今年下半年遷出。

保留清代建築物

村民李先生(Alex)4代人都是住在這裡,他形容村內以前好像一個迷宮,外人入來後較難走出去。他分享現在仍保留以前用來打水和飲用的方形古井,但因裡面全是污水,故70、80年代開始已沒有使用、改用水喉,不過建築則一直無變,主要都是用花崗石和瓦片頂,其叔公又用接枝方式種植榕樹和荔枝樹,該棵樹樹齡逾100多年。Alex又分享有一間用瓦片頂和花崗石建造的屋,該是屬於清代的建築物,他們希望讓其他人看到瓦片頂的結構,故選擇保留下來。

談及在竹園鄉生活多年的深刻回憶,Alex透露以前沒有化糞池,從小至20多歲都要在痰罐裡「打包」,現在有化糞池,就不用再拿痰罐或「打包」去垃圾桶扔棄。

至於譚太則透露自己在1963年結婚,婚後跟丈夫搬到竹園鄉居住,其老爺則在竹園鄉創業、設立造布的絲織廠。她形容在這裡創業很艱辛,因當時沒有電力,拉一條電燈柱要500元。

用App睇片‧賺積分‧換獎賞!

認住 U Fun 標誌「」, App內睇文同睇片可隨時捕捉U Fun彩蛋, 換領現金券及禮品!

開啟 App 成為會員賺U Fun!

【請您去】海洋公園水上樂園💦!

↓ 立即登記 送雙人門票↓

↓ 立即登記  送雙人門票↓

↓【夏日密密賞☀️】小魚兒海鮮盛宴😍 ↓

↓ 烤魚二人餐 / 龍蝦二人餐 / 炭火風味烤凌波魚 / 澳洲龍蝦!↓

↓ 烤魚二人餐 / 龍蝦二人餐 / 炭火風味烤凌波魚 / 澳洲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