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令人苦不堪言,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揮之不去。中醫如何辨證論治,助你擺脫鼻竇炎困擾?註冊中醫邱宇鋒為你詳細解說。
鼻竇炎知多少?
頭顱骨前方的鼻竇,猶如空腔,一旦感冒或鄰近組織受感染,鼻腔通道可能阻塞,鼻涕滯留,便可能引發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流黃濁涕、呼吸異味,以及頭面部不適等。
中醫眼中的鼻竇炎:鼻淵
中醫將鼻竇炎稱為「鼻淵」,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急性發作多因邪實,慢性鼻淵則與正氣不足、病邪留戀不去有關。
急性鼻竇炎:風寒風熱是主因
急性鼻竇炎病程通常在數天至四星期,多數可痊癒。中醫認為,急性鼻淵多為邪實,可能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侵襲,亦可能與飲食失節或情志失和有關。治療需根據患者病徵辨證論治。
風寒型鼻竇炎
風寒型患者多怕風畏寒,鼻塞明顯,流涕清稀,舌苔白薄。治療需辛溫解表,可用荊防敗毒散、辛夷、白芷等。若初期流涕清稀,後轉黃稠,可加強清熱,配伍蒼耳散、小柴胡湯等。
風熱型鼻竇炎
風熱型患者起病時鼻涕黃稠,伴發熱、口乾、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色紅苔黃。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可用銀翹散、五味消毒飲、柴胡、黃芩等。膿涕多者,可加強燥濕解毒,配伍連翹、蘆根、薏苡仁等。若口苦、高熱、舌苔黃膩,為肝膽濕熱,可配搭龍膽瀉肝湯。
慢性鼻竇炎:正氣不足是關鍵
病程超過十二星期的慢性鼻竇炎,中醫認為與邪盛與正虛有關。正氣不足,難以復元,導致症狀反覆。肺氣虛和脾氣虛是常見的體質,正氣不足會影響康復。
中醫治療慢性鼻竇炎:扶正祛邪
慢性鼻竇炎需攻補兼施,驅邪與扶正並重。肺氣虛寒者,宜溫肺祛寒,可加黨參、桂枝、黃芪。脾氣虛者,宜補脾化濕,可用參苓白朮散、半夏、陳皮、茯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