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秘密:兒童成癮者的大腦特徵研究

文: 馬熙婕
4小時前

是什麼原因令兒童及青少年容易沉迷?一項新研究指出,成癮者的大腦在接觸物質前,結構上已與其他人不同。這項發現或能幫助我們更早辨識高風險群體,並採取更有效的預防措施。

沉迷的開端:大腦結構的早期差異?

你可曾想過,是什麼原因讓兒童和青少年走上沉迷之路? 許多人認為,年輕人容易受物質引誘,是因為缺乏知識或意志力。然而,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開放》(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發現:兒童和青少年成癮者的大腦,在他們開始接觸物質之前,就已經與其他人有所不同。

研究揭示:腦部結構與物質使用前的關聯

這項研究由來自多個機構的研究團隊合作完成,他們追蹤了一萬多名兒童的大腦狀況。結果顯示,成癮者的大腦結構差異,早在他們接觸酒精、尼古丁或大麻等物質之前,就已經可以觀察到。這暗示了這些差異,可能並非物質使用的結果,而是其他風險因素所致。

腦部掃描的啟示:結構性差異的浮現

研究指出,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沉迷物質與大腦結構的變化有關,例如灰質體積減少、皮質變薄以及白質完整性降低。這些現象通常透過橫斷面研究得出結論,而人們往往推測這些變化是由沉迷物質使用所引發,尤其是對於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這項研究則透過縱向調查,試圖了解物質使用與大腦結構的變化之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長期追蹤與多方面評估

研究團隊招募了來自美國22個研究點的11,875名兒童,年齡介乎8.9至11歲。他們透過自我報告,記錄了參與者對酒精、尼古丁、大麻或其他物質的使用情況,並透過磁共振成像(MRI)掃描,評估他們的大腦結構。研究人員檢查了多達297個影像衍生的表型,包括全腦、皮質、皮下體積、厚度、表面積等。同時,研究也考慮了年齡、性別、青春期狀態、家庭關係、產前物質暴露等其他變量。

研究結果:結構性腦變異與物質使用的關聯

研究顯示,在參與者中,有超過三成的兒童在15歲之前開始使用物質,其中酒精最為常見。結果表明,結構性腦變異,例如整體腦體積較大,以及前額葉皮質區域較薄,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在15歲前開始接觸酒精、尼古丁和大麻等物質。這些結構差異在物質使用之前就已觀察到,表明它們可能是風險因素,而非物質暴露的結果。

腦部差異的具體表現:區域性變化

研究發現,這些腦結構差異包括前額葉皮質的皮質區域較薄,特別是額上回的喙部;枕葉、頂葉和顳葉的皮質厚度增加。此外,較大的全腦、皮質和皮下體積,包括較大的海馬和豆狀核體積等。這些發現都指向了腦部結構與成癮之間的微妙關係。

行為與認知:腦部結構的影響

這些腦部差異與特定的行為和認知特徵相關。例如,具有較高尋求刺激和冒險行為傾向的個體,往往表現出較大的大腦皮質表面積和體積。這可能與大腦中與獎賞和動機相關的神經迴路有關,使得這些個體更容易對物質使用產生興趣。而前額葉皮質較薄,可能與較差的抑制控制和決策能力相關。這些認知功能的不足,可能使個體更容易受到物質的誘惑,難以抵制使用行為。

展望未來:干預與預防

雖然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腦部結構與成癮之間的關聯,但這並不代表個體生來就註定會沉迷。除了基因和遺傳因素,產前暴露和早期生活經歷等也是重要的風險因素。這意味着,透過積極干預和控制這些因素,我們可以改善青少年成癮行為,並減少其後續影響。


【送飛🎟️】蠟筆小新「玩轉!時空大冒險」互動體驗展!

↓2️⃣大新設展區✨│2米高小新立像/全新周邊精品/小新主題新餐單😍↓

↓2️⃣大新設展區✨│2米高小新立像/全新周邊精品/小新主題新餐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