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喪禮有不少傳統禁忌,除了需要準備帛金(或稱奠儀),還有不少傳統殯儀習俗。帛金為何一定要單數?有沒有「帛金公價」?帛金信封要點寫?參與喪禮時又有甚麼需要注意呢?殯儀師郭旻灝(Phil)就為大家拆解有關殯儀的10大迷思,以及由港生活編輯整合帛金公價、帛金信封寫法及殯儀禁忌等。
👇🏻按圖看殯儀10大迷思+拆解👇🏻
1. 有沒有「帛金公價」?
Phil表示帛金並沒有「公價」,金額多少主要因應跟家屬的關係,如對方失去家中經濟支柱或子女尚年幼,可考慮多給一點帛金。
港生活編輯補充資訊:雖然沒有帛金公價,但金額豐儉由人,最重要是銀碼必須為單數。傳統上會在整數銀碼(如$100、$300、$500)之上*額外再加上一個一元硬幣,例如$101、$301、$501、$1,001等。
2. 逝者家人(例如配偶、子女)需否給帛金?
逝者家人本身是籌備喪禮的主人家,整個喪禮的費用(如棺木、場地、儀式等)都是由他們支付,故不用再給帛金。
3. 為何帛金尾數總要多1元?
Phil解釋,根據傳統,不論是給100、200、1,000還是10,000元帛金,都要另外再補1元,因主人家會向前來弔唁的親友回「吉儀」,「吉儀」裡有一個一元硬幣,帛金的$101減去吉儀的$1,尾數便有雙數、成雙成對的正面意思。
4. 去靈堂後感到不適怎麼辦?
Phil稱不同宗教有不同做法,如屬本地最多人信奉的道教,喃嘸師傅會給一封「百解符」或設檻火盆;至於基督教、天主教,牧師就會祈禱、唱聖詩。
港生活編輯補充資訊:若你感到不適,應在離開靈堂後,立即按習俗處理「吉儀」。回家前,可先洗手、梳頭或以清水灑身。回家後,可使用碌柚葉水淋浴,或在門口焚香、用鹽水泡腳,以避邪祓穢。此外,傳統上出席喪禮當天,不宜探望孕婦或初生嬰兒。
5. 為何蓋棺需低頭回避?
Phil表示根據傳統儀式,瞻仰遺容後,在蓋棺一刻,師傅會請在場親友轉身或低頭迴避。傳統說法認為,望著先人蓋棺,會對生人的日後運氣帶來影響。
6. 眼淚滴到遺體會「好邪」,所以不行?
Phil澄清這跟迷信或其他神秘說法無關,而是出於實際考量。他指,化妝師花費很多時間和心機替先人清潔、化妝,而先人皮膚本身較難上色,如後人眼淚滴在先人妝容上,會令整個妝容不漂亮。
「我們明白有情緒是正常,但盡量不要走太近,令眼淚滴在先人身體上面。」
7. 離開殯儀館前有甚麼儀式要做?
Phil表示離開殯儀館後會設靈,翌日就是上山出殯的儀式,如翌日不出席上山送殯,需事先準備火盆,在離開殯儀館時進行「檻火盆」(即跨過火盆)及「洗淨水」(用碌柚葉水洗手)的儀式,就會更心安理得和舒適,以免身體有穢氣。
8. 殯儀儀式應跟先人/後人宗教?
如先人跟後人有不同宗教信仰,他建議應盡量按照先人本身的宗教信仰或遺願去進行。
9. 為何有些喪禮進行2種儀式?
如先人本身沒有宗教,便會因應子女的宗教,如子女分別有不同宗教,便會形成1個喪禮有2個儀式的情況。
10. 親友無去喪禮,家屬仍要回「吉儀」?
Phil表示,如果親友只是委託他人給予帛金,但本人實際上不會出席喪禮(例如身在海外),家屬則毋須回「吉儀」。他詳細解釋,「吉儀」是辦喪事的家屬,給前來吊唁的親友的回禮。吉儀內含:
- 一個一元硬幣: 用作「駛離」
- 一張紙巾: 用作拭淚
- 一粒糖: 代表「苦中一點甜」
重點是,吉儀內的東西絕對不建議帶回家,否則會帶來霉氣。因此,只有親身出席的人,才能在離開靈堂後、並在回家前,按習俗將吉儀妥善處理掉:
- 將一元硬幣花掉(例如用作乘車、或在便利店購物)
- 將糖吃掉
- 將紙巾丟棄
才算完成整個禮儀,將霉氣留在外面。如果親友根本沒有出席,家屬若回「吉儀」給對方,反而會令對方難以處理這份「回禮」。
採訪:鄭婷殷
撰文:蘇麗儀
攝影:何家賢
帛金信封的標準寫法是怎樣的?
帛金應使用白色信封,並以中文直書(由右至左、由上至下)書寫。
最簡潔寫法:
在信封中央寫上「致送人姓名 敬輓」。如往生者為晚輩,則寫「致送人姓名 輓」。
詳細傳統寫法:
右上角(上款):
寫往生者的名字跟稱謂。
- 輓 xx 仙遊(長輩送後輩)
- xx 先生 千古 / xx 女士 靈佑(適用於朋友或較疏遠親戚)
- xx 冥鑒(適用於至親)
- (如對方有宗教信仰):xx 先生/女士 主懷安息/魂歸天國
正中央:
- 寫上「奠儀」兩個大字。
左下角(下款):
寫上致送人的姓名及關係。
- xxx 叩輓/頓首拜輓(對近親長輩用)
- xxx 淚輓/拜輓(對親戚長輩用)
- xxx 泣輓(對家族平輩用)
- xxx 輓(對晚輩用)
- xxx 敬輓/敬悼(對朋友用)
- (如屬團體):xx 公司 同仁 敬輓
帛金信封需要封口嗎?
傳統上,帛金信封建議封口,這代表「只送一次」的意思。不過,現時為求方便,不封口亦漸漸被接受。但如果你是委託他人代為轉交帛金,則建議維持封口的傳統做法,以示謹慎。
若未能出席喪禮,帛金可以事後補送嗎?
絕對不建議,帛金絕對不能後補。傳統上認為「後補帛金」等同「再辦一次白事」,對喪家而言是非常不吉利的意頭。若你真的未能親赴,應委託朋友或親人,在喪禮期間(即出殯前)代為轉交。
可以用電子支付(如轉數快)給帛金嗎?
不建議。傳統習俗上,帛金必須以現金形式呈上,放於白信封內親手交給接待親友,象徵著「真心誠意到場」弔唁,電子轉帳不符合禮俗含義,亦顯得不夠莊重。
如果紅白事相沖(100日內)應如何處理?
傳統上,從先人逝世當日起(亦有指由出殯當日起),「守孝」的家屬在100日內不宜出席紅事(如婚禮、壽宴、滿月酒等);反之,若家有喜事,亦不宜在該段時間出席白事。若因人情關係必須參加,可先進行淨身(如用碌柚葉水淋浴)、焚香或更換衣物,以示避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