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大部分飲品都以膠樽包裝,不過有外國有新研究顯示,飲用樽裝飲品有機會令人體無意中攝入微塑膠,當微塑膠進入血液後有機會導致血壓升高,建議避免飲用塑膠樽裝的飲品。
同場加映:
管家王︱請本地保母抵過請外傭? 解構語言/工時/居住/薪金/合約期不同 最適合2類家庭
據外國傳媒報道,奧地利多瑙河私立大學(Danube Private University)醫學系的研究人員對塑膠食具作研究,請來8名健康的男女做實驗,要求他們每天只能飲自來水補充水分,禁止喝塑膠或玻璃的樽裝飲品,並在實驗前和實驗第14日、28日至30日量度雙手的血壓。
兩周後和四周後,女性右臂的收縮壓(又稱「上壓」)出現顯著變化,至於左臂血壓則沒有大變化,相反男性的雙臂的收縮壓值沒有顯著的變化。不過實驗兩周後,所有實驗參加者的舒張壓(又稱「下壓」)顯著下降,尤其女性更為明顯。研究結果首次表明,減少使用塑膠可能會降低血壓,可能是因為血液的微塑膠含量減少。
人每周吸入5克微塑膠
據報道,微塑膠顧名思義即是食物和水中的微小塑膠顆粒,無意中攝取的微塑膠可以穿透腸道和肺部的細胞屏障,並移動到血液和體內的其他組織,美國有醫療認為微塑膠與心臟健康、荷爾蒙失衡甚至癌症有關。過去亦有其他研究發現,人類每周攝取5克微塑膠,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玻璃樽裝的飲品也發現微塑膠,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多瑙河私立大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部分塑膠飲食可能會影響一小群年輕健康成年人的血壓水平,儘管由於樣本量有限,但仍觀察到了明顯的血壓變化,證明減少微塑膠攝取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病風險,所以大眾應該避免飲用塑膠樽裝的飲品,而將來需要做更全面的研究,闡明接觸塑膠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聯。
研究發現樽裝水含塑膠微粒 含量超預估100倍
今年初一份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研究指出,於熱門牌子的樽裝水檢測到平均每公升水內含有24萬個可檢測的塑膠微粒,比先前估計高出10至100倍。塑膠微可穿透消化系統及肺部而直接進入血管,繼而到達大腦及心臟等重要器官,甚至可以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
研究人員以3個龍頭級別牌子樽裝水做檢查,發現平均每公升水內含有11至37萬個塑膠微粒,其中多達90%屬於納米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裡面最常見的是尼龍,來源可能是用以淨化水的塑膠過濾器;其次是膠樽本身的材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它們可能在膠樽被擠壓時滲出。其他類型的塑膠粒則可能在開關瓶蓋時進入水中。
有化學博士則表示,預料樽裝水裡面的大部分塑膠微粒其實來自膠樽本身的塑膠洩漏;反覆開關瓶蓋、擠壓膠樽或令膠樽受熱(如放在車頭擋風玻璃後)都可能加劇PET脫落。
受微塑膠污染或致陽痿
根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微塑膠是指微細的膠粒,國際間對此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但歐洲食物安全局把微塑膠界定為大小介乎0.1微米與5000微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亦即微小如某些細菌,以至大如一顆黃豆般的膠粒。 在海洋環境中可發現不同源頭產生的微塑膠,既有微小的顆粒(例如來自磨砂皮膚護理產品),也有從大件塑膠廢料分解出來的碎屑。
早前醫學期刊《IJIR:Your Sexual Medicine Journal》刊登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首次在男性陰莖中發現微塑膠,正研究這是否與受試者的勃起功能障礙有關;研究還顯示,塑膠微粒可損害人體細胞,導致組織發炎,如同空氣污染粒子;其化學成分亦對人體有害。醫生也發現,血管受到微塑膠污染的人,罹患中風和心臟病發的風險較大。有毒理學家指出,微塑膠可能會破壞人體正常功能,包括男性的勃起和製造精子的功能。
紐約大學環境兒科主任Leonardo Trasande衷心建議,日常生活中憑減少使用塑膠容器,例如避免用微波爐加熱塑膠食品或飲料,包括嬰兒配方奶粉和母乳;亦不要把塑膠放入洗碗機清洗,避免熱力使化學物質滲出。反之,盡量使用非塑膠容器,以減少塑膠殘留。
消委會評測30款瓶裝水 全部塑化劑及雙酚含量合格
對於雙酚A膠水樽有機會釋出塑化劑及雙酚,消委會早甘從不同零售店購入30款較常見的瓶裝水樣本進行測試,平均每公升售價由$3.6至$114.7,包括3款蒸餾水、3款純淨水、1款礦物質蒸餾水、2款礦物質純淨水、17款天然礦泉水和4款氣泡天然礦泉水。是次測試了樣本的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消毒劑殘餘及消毒副產品、塑化劑及雙酚、微生物、微塑膠及金屬雜質,結果發現全部沒有超標。部分樣本檢出異養菌,惟含量沒有超過美國的飲用水標準。雖然大部分樣本檢出1種至5種金屬雜質,惟檢出量沒有超出本港《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的上限要求,全部測試結果滿意。
18款獲得5星總評瓶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