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在香港日益普遍,但好消息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配合科研益生菌,逆轉脂肪肝並非不可能。 醫生指出,除了飲食、運動,益生菌的補充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改善肝臟健康。
脂肪肝,你不可不知的隱形殺手
近年來,脂肪肝在香港越來越普遍,大約三成成年人受到影響。 醫生提醒,若未能有效控制脂肪肝,除了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還會增加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疾病的風險,絕對不可輕忽。雖然目前尚無針對脂肪肝的藥物,但透過改善生活習慣,例如飲食、運動,以及近年研究發現的抗氧化劑和益生菌等補充劑,都有助於改善脂肪肝。
酒精性 VS 非酒精性脂肪肝:你屬於哪一種?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兩種,但絕大部分患者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 醫生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現代人不穩定的生活方式,例如缺乏運動、飲食不規律、攝入過多糖分、油脂和鹽分,都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肥胖確實會增加患上脂肪肝的風險,因此,注意飲食,多吃蔬菜,少吃煎炸、油膩、澱粉質過高及高果糖的食物,並定時進行適量帶氧運動,是預防脂肪肝的關鍵。
脂肪肝年輕化?你我都可能中招!
脂肪肝不再是中年人的專利! 醫生發現脂肪肝有年輕化的趨勢。診所調查顯示,約110名6至18歲的兒童中,竟有15%患有脂肪肝。這可能與快餐文化盛行、肥胖問題加劇,以及疫情期間缺乏運動有關。但要注意的是,即使體型正常的人士,也可能患上脂肪肝,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指出,有兩成體重正常的人患有脂肪肝。
腸道健康與脂肪肝的神秘關聯
醫生認為,腸道微生物可能與脂肪肝有關。「多項研究均指出,一些器官疾病,包括皮膚敏感、哮喘、情緒病、腦退化等,均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近年更發展了『肝腸軸(Gut-Liver Axis)』理論,如果腸道健康出現問題,壞菌數目增加釋出毒素,通過腸道滲透進入血液,導致『腸漏症候群』(Leaky Gut Syndrome),毒素經血液輸送到肝臟,進而引發一連串不良反應,有可能會引發脂肪肝問題。」
如何及早發現脂肪肝?定期檢查是關鍵
要及早發現脂肪肝,定期檢查至關重要。 醫生表示,目前最精確的診斷方法是纖維化掃描(FibroScan),檢查比傳統超聲波更準確,能精準地量度肝臟的脂肪含量,及量化肝臟纖維化的情況。由於脂肪肝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且瘦削人士也有機會患上,建議6歲以上人士每年進行一次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並制定治療方案。
益生菌,脂肪肝的潛在救星?
除了改變生活方式,患者也可考慮補充益生菌。 醫生指出,強效的抗氧化劑常用於改善脂肪肝,而益生菌也能加強腸道屏障,調節腸道平衡,有助改善脂肪肝。更有科研指出,雙歧桿菌對脂肪肝患者特別有幫助。 醫生分享一案例,一位62歲更年期女士,BMI指數及體重皆正常,纖維化掃描後發現有嚴重脂肪肝,服用益生菌三個月後,CAP指數(用於量化肝臟內脂肪的積累程度)回復正常指標,顯示益生菌在脂肪肝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