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水樽安全︱正所謂病從口入,平時用水樽飲水時,只要接觸過人的嘴巴,樽裝水中的細菌數就會增加。想減少滋生細菌,除了要選用正確的水瓶外,台灣營養師高敏敏在社交平台Facebook撰文教大家,正確清洗水樽方法,養成良好的清潔習慣,更提醒有些飲品其實並不適合用水樽盛裝,當中包括涼茶和果汁。
膠水樽安全
塑膠水樽安全︱1. 重用PET膠樽
很多人會重複使用即棄的水樽和飲料樽來裝水,但其實這些即棄膠樽都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PETE)的塑膠製造,不適當清潔和處理下容易滋生細菌,對健康構成潛在危險。
- 開膠樽後,細菌和真菌會在樽內潮濕或載有液體的環境下滋生。如果再注水入樽,新注入的水便會受到污染。
- 用完即棄的PET膠樽不適宜盛載熱飲,因為當接觸的溫度達到攝氏70度時,膠樽或會變形。
食物安全中心曾解答PET膠樽的使用問題,更提醒大家再用膠樽應以類似原來用途為原則,如果膠樽在購買時是載水的話,在再用時不要用作盛載其他液體或飲料,以及待水或飲料變涼後才注入膠樽。
5號及7號塑膠較耐熱
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如果要重用即棄的PET膠樽,選用5號塑膠(PP)或7號塑膠(PC)的水樽會較耐熱和耐用,但仍要避免長時間在車內、太陽直射的高溫環境,以防令更多化學物從膠樽遷移出來。
7類塑膠分類表
塑膠分類 | 成分 | 例子 |
1號塑膠PET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一般飲品膠樽、膠杯、雞蛋盒等,通常為透明硬身的容器,樽底有一大凹入的圓點 |
2號塑膠HDPE | 高密度聚乙烯 | 常用於個人護理用品的膠樽、洗衣液樽、藥樽等,通常為實色硬身的容器,一般樽底中間及樽身有一條橫接口 |
3號塑膠PVC | 聚氯乙烯 | 多製成工業用捆箱膜、水管、書包和雨褸,基本上不能回收,因加熱後會釋出有毒物質 |
4號塑膠LDPE | 低密度聚乙烯 | 常見有紙巾袋、背心膠袋、「啪啪紙」和透明膠袋,帶有延伸及彈性 |
5號塑膠PP | 聚丙烯 | 常見有豆漿樽、透明或半透明餐盒、樽蓋、飲管、即棄餐具等,耐熱度較高(一般超過120°C)的容器。PP容器對摺後有明顯白痕,有回彈性,PP袋撕開後裂口清晰 |
6號塑膠PS | 聚苯乙烯 | 常見為益力多樽、餐具和杯麵碗。容易斷裂,敲擊或掉落時聲音清脆 |
7號塑膠OTHER | 種類繁多,包括CD光碟 |
註︰資料來自綠色和平網站
首選玻璃不鏽鋼或陶瓷塗層水瓶
為安全起見,營養師高敏敏亦建議優先選擇玻璃、不銹鋼或陶瓷塗層的水樽水壺︰
- 玻璃水瓶不會釋放有害物質,也不易殘留氣味或色素,是最安全的選擇,但拿起來比較重,而且容易碎掉。
- 不鏽鋼水瓶耐用,而且保溫效果好,但需要確保是食品級不鏽鋼(304或316不鏽鋼),如果是劣質不鏽鋼,就有可能含重金屬。
- 有陶瓷塗層的不鏽鋼水瓶能避免金屬與飲品接觸,減少金屬異味。
塑膠水樽安全︱2. 洗水樽正確方法
以為水瓶只用來飲水,就不用每天洗水樽?其實平時我們用口接觸水樽,隨時會滋生細菌,使含菌量激增,把水中的細菌喝下危害健康,尤其夏天炎熱潮濕,更容易促進細菌繁殖。營養師高敏敏教大家正確清洗水樽方法,瓶蓋內的密封圈也建議拆下來清洗,避免滋生黴菌。
1. 每天至少清洗1次水樽
水瓶應該每天至少清洗一次,清洗時應使用溫熱水加洗潔精,並用軟毛刷清潔水樽才可。
2. 洗完晾乾
清洗水瓶後應倒置晾乾,以免濕氣聚積,容易促進細菌繁殖。
3. 拆瓶蓋矽膠圈洗(有蓋水壺/水杯)
水樽的邊角位,如瓶蓋、吸管、瓶蓋內的密封圈(矽膠圈),都是非常容易藏污納垢和細菌藏身的地方,建議拆下來清洗,避免滋生黴菌。
塑膠水樽安全︱3. 飲料8種勿裝進水瓶
水樽除了拿來裝水外,不少人會循環再用,拿來裝涼茶、果汁等,但其實這樣亦會滋生細菌。營養師高敏敏列出8種飲料不能裝進水瓶,包括咖啡和茶、牛奶、果汁汽水。
1. 咖啡、茶、中藥
這類飲料含有單寧酸與色素,容易在水瓶內留下污漬。當時間久了,水瓶就會變黃或變黑,難以清洗之餘,還會變成細菌的溫床。
2. 牛奶、豆漿、Latte
這些飲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糖分,如果飲完沒有立即洗杯,殘留物就會迅速變質,進而滋生細菌,病從口入。
3. 果汁、碳酸飲料
這些飲料含有機酸和糖分,都是容易殘留污漬在瓶內,並會破壞水樽塗層(內部),長久下來會滋生細菌。
相關文章︰
重複使用PET膠樽可能滋生細菌,建議選擇5號或7號塑膠水樽,並避免盛載熱飲或長時間曝曬。